一分钟了解儒家思想发展

混沌小肉团 1个月前 已收到3个回答 举报

红颜白发 1星

共回答了196个问题采纳率:94.9% 评论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士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2小时前

37

姐并不单纯 2星

共回答了7个问题 评论

一、春秋时期——儒学的开创

开创者孔子:

1.核心思想为“仁”,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协调人际关系的伦理学说。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指出统治阶级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2.提出“礼”,号召“克己复礼”,即恢复理想中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以实现社会稳定,同时以中庸思想和“和而不同”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

3.教育方面: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等,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扩大的教育对象的范围;他以“成人”、“君子”为教育目标,提出“因材施教”、“温故知新”、“身体力行”等诸多重要教育原则。

4.文献方面:整理编订文献“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传承。

二、战国时期——儒学得到丰富和发展

1.提出了以“仁”、“义”、“礼”、“智”为基本内容的道德规范体系,以“仁义”为最高道德原则。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发展了孔子“仁”、“以德治民”的观点,提出较为完整的“仁政”理论,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3.发挥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以“民贵君轻论”为代表的民本学说,这是其思想体系中最为宝贵的成分。最典型的是言论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伦理观上主张“性向善”,实行仁政来扩充人的善性。

(二)荀子:

1.天人关系: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确的宣称,制天命而用之,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2.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掌握“礼”;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

3.君民关系:舟水之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4.主张“性恶论”。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代表人物董仲舒:

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于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

四、宋明时期——儒学上升到新高度

(一)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1.程颢、程颐:理是万物的本源,理的核心是“仁”;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2.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主要观点: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二)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反对理学的繁琐回归本心。

1.陆九渊(心学的创立者):“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2.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宣扬“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致良知;知行合一。

五、明清之际——儒学新发展

1.李贽: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反对把儒家经典看作是真理的标准,对理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2.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3.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梁启超归结其思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4.王夫之:“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1小时前

30

疯狂的斧头 1星

共回答了152个问题 评论

6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儒家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孔子开创的先秦儒学、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学、以程朱理学为标志的宋明儒学、西学冲击下的现代儒学四个阶段。

一、先秦儒学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创立是有其深刻地历史根源的。当时春秋战国时期正经历着一场空前变革,这场变革在社会形态方面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政治制度则是周礼的“礼制”向“法制”社会的转变。

这一时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友爱,“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还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希望能恢复到西周的礼乐制度,还是最早提出“有教无类”的人。孔子也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而孟子主张“仁政”,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性本善”。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初所推行的是黄老之术,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历史发展到汉武帝时期,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发展一种积极的思想是及其重要的。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董仲舒大力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感应”的学说;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称为“三纲五常”。这一时期的儒学有点制度化和宗教化了。当儒学的一些主要内容被制度化以后,它就成了不管你自觉与否,自愿与否,都必须遵守的外在规范,因而它的修养意义和作用就大大地被减弱了。

三、宋明理学

到了两宋时期,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程颢、程颐和朱熹。因此又被成为程朱理学。他们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南宋的陆九渊和明朝的王阳明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他们的学说被称为“心学”。所以又叫陆王心学。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近代新儒学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五四之交,北京浸没在一片尊孔复古的逆流之中。帝制复辟的事实,说明君主专制思想的毒瘤依然存在。这使得一批年轻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感到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触动以孔教为核心的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

因此,他们进行了一场精神解放运动,对孔子以及儒学做出有力的批判,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在这种潮流的冲击下,儒家传统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吸引力丧失殆尽。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梁漱溟、张君劢、冯友兰、熊十力等人。

22小时前

23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