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清知府典故

心有所愛 3个月前 已收到5个回答 举报

噬心先生 2星

共回答了278个问题采纳率:92.1% 评论

纵观中国历史,从古至今都有贪官污吏危害百姓。可是细细看来,在所有的朝代中最是明朝的贪官数量多,虽然朱元璋用心整治腐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贪官依然层出不穷。明朝贪官多是多,但是他们贪污的数量都很有限,而人们所熟知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说明了清朝贪官贪污的数目巨大。

当然,提到清朝贪官,不能不提和珅,他可是天下第一巨贪。和珅是清满洲正红旗人,生员出身。因办事干练,深得乾隆皇帝信赖,倚为腹心,任军机大臣20多年。专擅弄权,控制官员升迁,大肆贪污。嘉庆四年定其20大罪状,赐死。

11小时前

7

你撞树上了 1星

共回答了197个问题 评论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宋朝,并在明朝的话本中多有出现。句中的“清”,非为“清朝”之“清”,而为“清廉”之“清”。

在明朝时期均无史书记载有这个话,在清朝《儒林外史》八:“王太守笑道:‘可见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话,而今也不甚确了。”

却出现了这句话

9小时前

18

牵你到天涯 2星

共回答了7个问题 评论

这是清代流传很广的一句话,以此来概括地方府州县官的大体收入情况。

  由清代官吏俸禄制度知,作为四品官的知府每年俸禄为105两,养廉银为4000两左右,二者合之其合法收入三年不过12300多两,那么怎样会有十万雪花银?而且还是清正廉洁的知府,贪赃的知府又能有多少收入呢?这就要从陋规说起。

  所谓陋规,就是历来相沿的不成文规矩,又特指贿赂需索。清朝的陋规,初为火耗、升斗耗、仓场牦、鼠雀耗等所加征的数额,归地方官分肥,实行养廉银火耗归公后,主要是名目繁多的“敬”,如冰敬、炭敬、拜礼、贺礼等,加上额外分肥,每年即可达数万两,这样一任知府下来,十万银子即可到手。

  以上述及的只是地方官的所谓合法收入,至于贪污、勒索,贿赂大捞外快,其收入则难以计算。所谓清官与贪官,只是相对而言。清统治者面临腐败的事实制度,不得不采取变通办法,逐步降低合法与非法,廉洁与腐败的标准,将一部分非法视为合法,将不甚严重的腐败当成廉洁。康熙帝就曾说过,“所谓廉吏者,亦非一文不取之谓,如州县官只取一分(1%)此外不收,便是好官。”清人冯桂芬分析得更加直白,他认为当时官吏廉与不廉的区别仅仅在于“廉者有所择而受之,不廉者百方罗致,结拜师生、兄弟以要之。”

6小时前

49

西幹沉 2星

共回答了260个问题 评论

民间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谣。既然是民谣,那么百姓口口相传的背景是乾隆盛世,《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十四年,虽然讲的是明朝的事情,却是借古讽今,其实讲的是乾隆年间的事。乾隆年间,奢侈之风盛行,Chao廷财政赤字愈发严重,乾隆就想出一个办法----卖官。凭本事花钱买的官,上任后自然要捞回来。自上而下风气如此,三年清知府捞十万雪花银就顺理成章了。

2小时前

18

满分是你 1星

共回答了178个问题 评论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出自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八:“王太守笑道:‘可见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话,而今也不甚确了。”’是一句谚语,意思是指讽刺标榜廉洁的官员,实际上也在大肆榨取民脂民膏。扩展资料:

这是两个上下对仗的复句,“三年”对“十万”,“清”对“雪”,“知府”对“花银”。清,这里的意思只是清白,干净,廉洁的意思。所以,“清知府”当为“清廉的知府”之意,而并非指“清朝知府”。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言下之意,清廉是假,腐败是真。此谚原特指知府的陋规收入甚多,后来泛指地方官或一般官员敛财贪赃。

“清知府”即清廉的知府。此谚的原意是:即使是不贪赃枉法的清廉知府,一任三年下来,仅例所应有的各项陋规收入也有十万两银子的进项。如果是黑心贪黩的知府,那就不知要捞多少了。后来此谚的含义扩大为:即使是政声清廉的官员,也要捞上成千上万两银子,至于贪官就更不用说了。

23小时前

18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