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经历概括

蓜角而已 1个月前 已收到3个回答 举报

终是留不住 2星

共回答了98个问题采纳率:97.1% 评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坎坷,充满传奇色彩。以下是苏轼一生经历的概括:

1. 早年经历: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州,父亲是苏洵,弟弟是苏辙。他自幼聪明过人,勤奋好学,师从范仲淹、欧阳修等大儒。

2. 文学成就: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坛领袖,他的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其诗词以豪放、奔放、旷达著称,代表作有《赤壁赋》、《后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散文方面,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岳阳楼记》等脍炙人口。

3. 政治生涯:苏轼的政治生涯经历了多个阶段,起初任职于地方官员,后来晋升为中央官员。他在政治上主张改革,关心民生,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因政见不合遭到排挤。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此后,苏轼经历了多次贬谪,先后被贬至杭州、湖州、颍州、黄州、定州等地。虽然政治生涯坎坷,但苏轼依然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民造福。

4. 绘画与书法:苏轼在绘画和书法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他是“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之一。擅长画竹、山水、人物等题材,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书法方面,苏轼的行书、草书、楷书均有造诣,他的书法作品以《黄州寒食诗帖》最为著名。

5. 辞世:苏轼于1101年在常州病逝,享年65岁。临终前,他写下了著名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他一生经历的总结,充满了悲壮与豁达的情感。

17小时前

50

一曲定天下 2星

共回答了92个问题 评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在今四川省)人。三苏之苏洵长子,苏辙之兄长。苏轼幼时得其母程氏亲授,勤奋好学,青少年期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1054 甲午 皇佑六年19岁的苏轼取妻眉州青神王方女王弗。

嘉祐二年(1057)二十岁时即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士及第,极得主考官欧阳修赏识。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1064年,5月,27岁的苏轼其首任妻子王弗(时年26岁)病逝。

1069 (熙宁二年 )32岁 的年苏轼还朝,因与王安石相左,被迫任监官告院。宋仁宗赵祯时,他曾提出过补弊匡时的措施。1071年,苏轼因上书谈论新法之弊,更是惹恼了王安石,他自请外任杭州通判,后改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任地方官期间,他体恤民情,改革邑政,颇有政绩。

尽管如此,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被贬任密州(山东诸城)知州。正月,或许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苏轼夜梦亡妻,感叹路远无法去坟茔前悼念,伤感难抑,遂夜起伤感而作此词。(苏妻及苏父坟茔均位于当时汴京南部不远今河南平顶山郏县)

15小时前

35

过往在心 2星

共回答了9个问题 评论

一、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1-3]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4]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4] 。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4]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二、苏轼的命运可以概括为三起三落:

1、“一起”:步入仕途。公元1057年苏东坡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一年录取进士388人,苏东坡名列第二,他的弟弟苏辙名列第五。他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后来收入《古文观止》,使他名震京师、脱颖而出。考中进士后,苏东坡第一个职务是陕西凤翔府判官,品级不高,从八品,扎扎实实干了将近3年。

被召回朝廷后,他任职史馆(国家图书馆),在那里读了很多书。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下派到杭州做通判,做了2年零9个月。然后到密州任太守(公元1074年),当时38岁,属于“年轻干部”。后来又转任徐州太守2年,湖州太守3个月。可以看出,苏东坡步入仕途后,一步一个脚印,逐步被提拔重用。

2、“一落”:大难临头。公元1079年,因为“乌台诗案”,苏东坡被关在御史台审讯130天。乌台就是御史台。为什么叫乌台?唐朝时御史台内有几棵大柏树,乌鸦在上面筑巢,所以把御史台叫乌台,一直沿用下来。

案件是因文字而起的,所以叫“乌台诗案”。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产生了新党与旧党之争。苏东坡反对变法,站在旧党一边。李定和舒亶等人千方百计迫使宋神宗给他定罪。政敌一心想置他于死地,但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重臣、不杀士大夫。宋神宗又特别爱惜人才,所以就用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贬。

贬到哪里去呢?黄州。黄州当时是下等州,贫穷落后。长江自北向南折向东绕城而过,巴河自北向南注入长江,长江和巴河一起把黄州围得像一口井,苏东坡说:“黄州真在井底”,相信是有感而发的。但苏东坡毕竟人才难得,宋神宗也不想太亏待他。好在黄州离开封不远,基本生活还有保障,就把他贬到这里来了。

3、 “二起”:东山再起。公元1085年4月,宋神宗驾崩,年仅10岁的哲宗继位,英宗皇后也就是皇太后摄政,尽废王安石新法,史称“元祐更化”。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也使苏东坡青云直上。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短短17个月时间,苏东坡从戴罪之身的从八品升到正三品,跃升了12个官阶。

4、“二落”:知难而退。太后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苏东坡坚持原则,反对全盘否定。因与太后和司马光政见不合,苏东坡觉得不开心,一再主动请辞外放。公元1089年7月至公元1091年2月,出任杭州太守1年零7个月。

5、“三起”:再回朝廷。苏东坡公元1091年3月回朝,当了7个月的吏部尚书,然后出任颍州、扬州太守,再任兵部尚书1个月、礼部尚书9个月。从苏东坡频繁的上下左右调动,反映了朝廷当时极端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太后对苏东坡极为赏识,希望他作为与新党制衡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又恨铁不成钢,对苏东坡爱也不是、恨也不是。

6、“三落”:一贬再贬。公元1093年9月,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亲政。哲宗的心灵已经有些扭曲,太后摄政时,他基本上是个局外人,大事小事与他无关。他很郁闷,刚一亲政,就变本加厉地进行政治反扑,无情打击“元祐党人”。先把苏东坡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上任1个月又被贬到遥远的惠州,在那里住了2年零6个月;再贬,被贬到更远的儋州,就是今天的天涯海角。

12小时前

49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