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千字文》的典故

慢慢靠近 2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薄情少年 4星

共回答了460个问题采纳率:90.1% 评论

《千字文》为南朝周兴嗣所编的四言韵文。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复,句句押韵,前后贯通,首尾连贯,音韵谐美。内容有条不紊的介绍了天文、自然、修身养性、人伦道德、地理、政治、历史、农耕、祭祀园艺、饮食起居等各个方面。其中不乏至理名言如:“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性静情逸,心动神疲、”“罔谈彼短,靡恃己长”、“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壁非宝,寸阴是竟”等,特别是“治本于农,务兹稼穑”的思想,至今也是我们治国大略。还有不少脍炙人,被后人口津津乐道的隽语佳句:如: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索居闲处,沉默寂寥。求古寻论,散虑逍遥。”等比比皆是。

《千字文》撰作伊始,是当年酷爱王羲之书法的梁武帝萧衍(502——549)(梁武帝是给王羲之带上书圣光环的第一人)把他所藏王羲之碑帖中,各不相同的一千字,令殷铁石锤拓下来,赏给大臣效法。也有一说是给皇宫弟子们学书使用。但拓下来的字,每纸一字 ,互不联属, 于是他召来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470---521)嘱道:“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周兴嗣果真才思敏捷,搅尽脑汁,据说仅用了一个夜晚,翌日头发竟白了大半,编好后进呈武帝。——这便是传至今日的《千字文》。

《千字文》最初名为《次韵王羲之书千字文》 。内容广泛,知识丰瞻,包括了天文、地理、经济、社会、历史、伦理等,使用了七个韵脚,音韵谐美,一千字每字不重。(如以当今简化字、别体字量之,如“巨阙”“钜野”,今皆统一为巨;“云腾”“云亭”皆简化为云,等等,去除此种因素,实际有990多字。)由于适宜蒙童识字记诵,明理这些特点,很快就在社会传播开来。历代不乏有好事者如宋朝吴枋等拟对其改编。传承、编修之作历代不绝;或参照《千字文》文体创作了其他专题内容的《千字文》。《千字文》与后来的《三字经》、《百家姓》,构成“三、百、千”著名蒙学教科书。但《千字文》成文时间最早,故对后来许多的破蒙读物产生影响,所以《千字文》作用最大。

这篇被王世贞赞誉为“绝妙文章”的《千字文》,也曾被章太炎拿来与《三字经》比较,认为《三字经》有两个不足,即“字有重复,辞无藻采”。可见《千字文》的文学价值也是很高的。但是《千字文》也因局限性束缚等原因,存在明显不足,例如:“谓语助者,焉哉乎也”结尾,颇显突兀,有续貂之嫌。所以后人编纂《千字文释义》时,将全文分为四部分,即千文四章,将没有特殊意义的最后两句排除在外了。

《千字文》诞生大约半个世纪左右,智永和尚 (生卒年不详,生活在南陈至隋,王羲之七世孙。),就曾抄写过800本《真草千字文》分赠浙东各寺 。智永书法,诸体皆能。用笔劲健,结体严谨,恪守右军笔法,甚得右军书法真髓。 据《宣和书谱》记载:北宋内府收藏智永书法23件,其中15件是《千字文》。尚有真迹流传下来的是:至今在日本保存唯一的真迹本。大概是当年800本之一本吧! 智永是目前所见书写《千字文》最早的书法作者。

既然《千字文》是因书法缘起,自然就成为与书法紧密相关的一篇文章。而成为书法家热衷书写的内容。后来书写《千字文》者众多,诸如唐朝虞世南、褚遂良、孙过庭、张旭、怀素、李阳冰、高闲、敦煌无名氏《千字文》残纸;宋朝米芾、徽宗赵佶、高宗赵构、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甚至日本江户时代的书法家卷菱湖,近现代书家启功、魏启后、沈鹏等,都曾写过不同字体或多种字体的《千字文》。

其中最具价值的还是智永《真草千字文》。首先是上面所谈到的开启之功。 另外我们还应知道,智永是继承型的书法家,工力胜于才情,他以完全忠实王羲之书法为能事。唐李嗣真《书品》论其书法“精熟过人,惜无奇态”,实乃的评。我们所见王右军墨迹,皆为唐人摹本。如果窥察参照王羲之笔意,只有上溯到比唐人要早,得王书真髓的智永墨迹中寻求了——这就是通过智永书法,打探通往王右军书法艺术殿堂之通道的特殊作用。同时,智永所创造的真草对照格式,为学习真草书者,提供了极好的范本和便利。也启迪了后来怀素、高闲的《草书千字文》、李阳冰的《篆书千字文》、米芾《行草千字文》、赵佶的《瘦金体千字文》、 赵孟頫《六体千字文》、启功《临智永草书千字文》等多种字体千字文的产生,为后人学习书法和研究了解《千字文》的演变,留下珍贵的资料。

22小时前

22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