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愿余帖原文

恋人甲 1个月前 已收到9个回答 举报

莫念莫殇 2星

共回答了254个问题采纳率:99.1% 评论

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共仇。
人无信不立。
” 这段话表达了王献之对忠诚、信任、友谊的重视,以及在共同敌人面前团结一致的精神。

5小时前

3

繌尛区 4星

共回答了407个问题 评论

为:“孔明灭吴图,初得孤危;周公断金石,重获丧乱。
欣复旧物,悦旧游,赏心悦目,惠然长怀。
” 这句话出自于王献之的《祭侄文》中,是他祭祖时的言辞。
其中“欣复旧物,悦旧游,赏心悦目,惠然长怀”意为重获失去的物品,感到欣喜,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心情舒畅,倍感满足。

3小时前

11

也不懂我 2星

共回答了8个问题 评论

是"天地之大无不包,山河之远皆可涉,人心之难测无从探,神道之奥难以参"。
这是王献之在余中、大隐余子等书中所写的一段话,表达了对天地、山河、人心、神道等事物的一种崇敬和敬畏,反映出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认识和观念。

1小时前

4

曲的輩器 2星

共回答了224个问题 评论

为:“余幼喜书法,记得家藏一千馀卷,经历水火,今独得此三纸,不胜惭愧。
尝思经传,欲求古人遗迹,今得之于墙壁间,无以异之。
愿先生为留后世门户,并作赋以记之,则弥固其不朽也。

这篇原文描写了王献之对书法的热爱,并表达出他珍视这三张遗稿的情感。
他认为这些遗稿不仅是他个人的财富,更是古人遗迹,应该被珍视和传承。
因此,他请求王羲之在这三张遗稿上作赋,以留后世门户,让这些遗稿能更好地被传承下去,展现出它们的价值。

23小时前

19

黑暗温柔 2星

共回答了278个问题 评论

王献之愿余帖的原文是:“气和神骨通,天地在我中。
归根得自在,无事问清浑。
” 这句话意味着王献之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内心的调和,使得自己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和通达。
这样一来,他就能够获得自由和安宁,不再被外界事物所干扰。
此外,这句话还反映了王献之对于道家思想的理解和追求,他认为通过内外调和,达到真我自在的状态,才是人生的真正目标。

18小时前

42

还言语 1星

共回答了191个问题 评论

很难确定
因为王献之愿余帖是一个历史上的文物,目前已经失传了,所以无法确定原文的确切内容。
不过据文献记载,这张纸条是石门县王燮收到的一张信,表达了王献之对他的感激之情,如今只能通过后人的记述来了解其内容。

12小时前

2

底蕴醇味 2星

共回答了234个问题 评论

王献之愿余帖的原文是:“呈上所得愿余,敢以此为赋。
若有改易逾越,岂不自知哉!”
因为王献之在此愿意把他所得的文章分享给别人,并且承认这篇文章可能需要修改和改善,体现了他对学术研究的谦逊和敬业精神。
此外,这封信还是研究中华文化和各行各业精英所使用的范本,传承着古代文人对知识共享和学术提高的重视和尊重。

5小时前

19

妸朢芣妸彶 4星

共回答了489个问题 评论

王献之愿余帖的原文是“兹事体大,缺君兴致,读罢归眠。
”。
这句话出自唐代名画家王献之的《兰亭序》中。
意思是说,“此事事关重大,而我却失去兴趣,读完之后就回去睡觉了。
”这反映了王献之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自由、随性的个性特征。
此句话也成为了后来文人士大胆求新、追求自由、抒发个性的标志性语言之一。

23小时前

35

耶穌我相信 1星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评论

王献之愿余帖的原文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这是唐代著名书法家王献之所写的一篇书法题诗,意思是要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高的境界。

14小时前

14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