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汤在历史上的功与过

带着感情 2个月前 已收到4个回答 举报

唇上胭脂 2星

共回答了267个问题采纳率:90.1% 评论

张汤是个复杂的矛盾综合体:说他贪赃枉法似不为过,但死时清廉到遗产不足五百金;说他阿谀奉承曲意逢迎,他又敢坚持原则顶撞皇上;说他是令人痛恨的酷吏,他又扫黑除恶同情百姓;说他利用职权把法律玩弄于股掌之中,他又毫无私心一心一意为国家敛财:说他排除异己妄自尊大,他又不结党营私危及皇权。

也许,真正有血有肉的立体人物,才是历史中最真实的影像!因此,张汤究竟是大奸似忠的酷吏,还是刚正不阿的贤臣,后人只能站在自己立场上见仁见智!

21小时前

48

桃子尒姐 1星

共回答了118个问题 评论

  张汤是汉武帝时的一位举足轻重的能臣,作为政治家,他锐意改革,清廉执政;作为法律家,他制定律令,执法如山;他又是理财专家,开源节流,富国强民。他是汉武帝的左臂右膀,是“汉武盛世”当之无愧的功臣。

从庭审陈皇后,到废淮南王,张汤着意打击豪强权贵,因而必然招致这些门阀贵族的怨恨反对。他们为了除掉张汤,捕风追影,罗织罪名。赵王刘彭,丞相府长史朱买臣等为报私仇,联络其他人一起诬告张汤与商人田信营奸谋私。汉武帝一时轻信,张汤被迫自杀,临死还上书呼冤。后来,汉武帝觉得张汤确是蒙冤而死,就把朱买臣等人处死。

作为西汉的封建官吏,汉武帝的能臣,他理狱理财壮大了汉政权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他依法治国,执法如山,打击豪强权贵也未免株连太多,显得十分残暴,史有“酷吏”之称。

19小时前

1

浅浅遇 2星

共回答了70个问题 评论

在西汉初年的历史上,众多文臣武将对于西汉政权的建设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们熟知的萧何、张良、韩信等人都是优秀功臣宿将。但是大家对西汉初年的人物认识都十分熟悉,但是又有很多后代的优秀人物在历史记载上却并不为人熟知。我们今天要了解的张汤就是其中一位。看看他都为汉朝做了哪些贡献,以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张汤并不是著名的世族子弟,也不是普通家庭。张汤的父亲曾经在长安担任丞的职务,了解秦汉官员制度的朋友一定知道,丞是地方行政单位的二把手,负责具体的工作。在张汤幼年时,就表现出了对于侦办案件的优秀田赋。有一日,老鼠偷了家中风干的腊肉,张汤的父亲回来之后,十分生气,用鞭子抽打张汤。张汤找到了老鼠的洞穴之后,掘开洞穴,找到了偷盗腊肉的老鼠和剩下的肉,于是张汤像官员审查犯人一样,传唤老鼠。张汤自己坐在堂上,取来老鼠和肉置于堂下,一一列举罪状,并将老鼠当场行刑。

贡献1:公正断案,主理文书

他的父亲看到张汤这样的行为和成熟稳重的老狱卒十分相像,十分吃惊,于是让张汤从此之后学习法律文书的书写和应用。张汤的父亲死后,张汤追随周阳侯在长安做工作。等到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时刻,下令将张汤征辟到朝廷中来做官,给他的官爵是侍御史。这时,恰逢陈皇后巫蛊之狱案发,张汤负责审理这个案件。因为张汤办理这个案件不仅公正公允,而且将陈皇后的同党一律揪出,当时得皇帝十分欣喜,于是让他担任太中大夫的官职。张汤在这个任上,与赵禹共定天下的法律文书。

贡献2:治理书籍,谏言救国

张汤的命运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转变。当时的皇帝十分重视文学(这个文学不是今天意义上的文学,而是古代经书治学),于是想让张汤在判定刑狱事件的时候能够征引经书,于是让博士学官主要治理《尚书》《春秋》等书。张汤在这个时候上书谈论之事,必须讲明白事情的根源和理由,这就让皇帝对张汤十分欣赏,于是就让张汤主要负责法律的宣布和上呈。

张汤在国家治理上也有突出的功绩。在《汉书》的记载中,张汤在国家危难之际提供了治理国家,稳定统治的方案。这个事件就发生在匈奴的呼韩邪单于投降汉王朝之后,汉武帝大举对匈奴势力发动进攻,但是同时山东地区又出现了水旱灾害,灾民问题十分严重。

贡献3:经济建设,提议“告缗”

这个时候,前线打仗需要大量的经费,但是地方经费却很难支持,于是张汤就向国家献上自己的计策,那就是通过造就白金货币和五铢钱,并且将天下的煮盐、冶铁

16小时前

32

萫伱的吻 3星

共回答了360个问题 评论

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8年)负责法律的大臣,杜陵(今中国中西部陕西西安东南)人。他年轻时就喜欢律令,后来任长安吏和茂陵尉,在审理陈皇后巫蛊(用诬术诅咒,或饲养毒虫和自制毒物害人)一案和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谋反事件中办事得力,很受武帝器重,此后历任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等朝廷要职。

汉武帝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张汤也是这些改革措施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他的成绩主要在法律方面,他和赵禹一起编定了《越宫律》(宫廷守卫)、《朝律》(朝贺礼仪)和“见知故纵”(官、民对犯罪行为必须举报,否则就是故纵)等法律。

张汤为人严苛,用法深刻,并且善于迎合武帝的意愿,因此名声很坏。司马迁把他列入臭名昭著的“酷吏传”。

然而按照【史记§酷吏传】和【汉书§张汤传】的记载:

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诋;即下户赢弱,时口言“虽文致法,上裁察。”于是往往释汤所言。

也就是说,对待富豪贵族等特权阶层,张汤是毫不留情的打击;而对于平民百姓,却很宽容,故意把案子当面向皇帝报告,而皇帝往往就从轻发落了。

这样的行为,按理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酷吏,而最终得到一个恶劣的酷吏名声,究其原因,只因其得罪的是特权阶层,而特权阶层掌握着话语权。

但是,张汤在执行法律的时候过于严酷,而且他喜欢投武帝所好,用《春秋》中的儒家思想来办案,同时以皇帝的意志为准,不惜破坏既有法律条文。武帝想严办的案件,他交给严厉的的属官去审理,武帝想宽容的案件,他就让执法较宽的属下去办。

为了更好地揣摩武帝的意志,他还专门将武帝原来对疑难案件的批示定为律、令、程、式,以此作为将来办案的最高法律。除了执法方面,他还参与了武帝的币制改革,以及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活动,用法律来加强对富商的打击,所以,当时有了“天下事皆决汤”即天下大事都由张汤来决断的说法,可见其权势之重,甚至超过了当时的丞相。

由于权势威震朝野,所以张汤也受到众人排挤,在公元前115年,御史中丞李文、丞相长史朱买臣、赵王共同诬告张汤和属吏鲁谒居关系可疑,似有奸邪阴谋,还诬告他和大商人暗地来往,谋取暴利,最后,张汤被迫自杀。但他死后,抄没的家产只有五百金,而且都是来自俸禄和皇帝的赏赐。武帝知道张汤被诬陷的真相后,异常恼怒,将朱买臣等人诛。

12小时前

2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