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墓的真实面貌

旧歌如梦中 3个月前 已收到5个回答 举报

多余的浅笑 2星

共回答了88个问题采纳率:90.2% 评论

曹丕墓真实面貌

曹丕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首阳山。曹操的长子曹丕以魏代汉当上了皇帝,追封他的父亲曹操为开国皇帝"武帝"。

曹丕由于在位时间并不长,再加上前任太过耀眼,以至于他所以历史上存在感不是很强,这一点像极了嘉靖皇帝。而曹丕给后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逼着曹植写出了《七步诗》。

后世对曹丕的评价往往也是残酷暴戾,为了权位甚至可以对亲兄弟下毒手。熟不知曹丕的文才也同样享誉建安。死后同样简葬,很难说不是受了父亲曹操的影响。

按照曹丕生前的意愿,他死后实行了薄葬,墓冢没有封树,没建寝殿,也没搞神道等设施,致使后人无法知道他的墓的确切地点,成为历史上的千载悬案。近代,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从1918年出土的晋荀岳的墓志和1930年出土的左棻墓志中,断定西晋皇陵应在首阳山镇南蔡庄村北一带。由此推断,魏文帝陵应在首阳山南麓、南蔡庄村以东的地区。至于更准确的地点,截止当前还无人知道,要靠历史和考古工作者今后进一步考定。

曹丕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在曹操文治武功的基础上即皇帝位后,决心效法汉文帝,开一代新风,把魏国治理好,进而消灭蜀、吴,统一中国,“处处显示着他是一位旧式明君的典型”。

曹丕继承并发展了曹操的政治路线和政策措施,如令宦人为官不得过诸署,禁母后预政,取士不限年资但究其实,轻刑罚,薄税赋,禁复仇,在政治家的风度上,有时还胜过他的父亲。他即位伊始,就采用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称为“九品官人法”。这种选人的原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与曹操“唯才是举”的政策精神是一致的(但也是士族把持选举,操纵政权,形成了以后的门阀政治)。曹丕继续实行屯田政策,发展水利,重视农业生产,不仅解决了军粮需要,对于长期遭受战乱破坏的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可惜的是,他死的太早,仅仅活了40岁,做皇帝的时间仅有7年。郭沫若先生在《历史人物》中说过:“假使他活到80岁,司马氏篡夺未必能够实现的吧!假使曹家的天下更长久一些,我看魏武帝和魏文帝会被歌颂为中古的圣王,决不会被斥为‘篡贼’、‘奸臣’。”

14小时前

27

怀念多讽刺 4星

共回答了408个问题 评论

曹丕墓是三国时期曹魏开国皇帝曹丕的陵墓,位于今天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曹城街道北约5千米的南宫村脚下的陵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墓。

曹丕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年轻的时候就展现出出众的才华和雄才大略,被誉为“才高八斗,文采斐然”。他一直致力于推广汉文化和加强政治稳定,是曹魏发展的重要推手之一。

曹丕墓建筑群环卫宛大,据说是东汉时期的李陵墓的模板,建筑风格为中国传统大型梁式墓,占地面积达到了8.5万平方米,分为主墓区和附属墓区两个部分。主墓区包含大厅、墓室、墓道、灵堂等建筑,建筑风格简洁大气,完全符合曹丕王朝的特征,附属墓区则包含了曹丕后人的陵墓。

曹丕墓的发掘和保护经历了几个阶段,早期的考古发掘主要集中在地面上,后来又逐渐展开了地下挖掘和勘探工作。目前曹丕墓已经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并被列入了国家级保护名录中。

12小时前

36

玩命大叔 1星

共回答了103个问题 评论

魏文帝曹丕墓位于河南洛阳首阳山南麓,当地人称“首阳陵”。黄初三年(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下令在京都洛阳修建寿陵。黄初七年(公元226年)魏文帝崩于洛阳,并于六月戊寅葬首阳陵。首阳陵构造极为简单,陵墓以山为体、不封不树、不与妻妾合葬、不建神道、陵寝园地等,地表没有任何历史遗留的痕迹,陵内建筑不像其他帝王陵墓那样豪华,随葬品多以瓦器为主。

曹丕是简殡薄葬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其父曹操去世后,葬礼也比较简单,墓内“无藏金玉珍宝”。经过东汉末年的连年战乱,曹丕深谙世事沧桑。他认为盗墓的祸根源于“厚葬”,把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随葬于墓内,是引起墓冢被盗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厚葬并不是自古就有的,尧舜就葬身于山林。汉字“葬”就是藏,把尸体藏起来的意思,也即不再让人们看到。所用棺木、衣服,不需很多、很大、很贵重,能遮盖尸体就行了。因此曹丕对他死后的安排是:后宫淑媛、昭仪以下的妃嫔“悉遣还家”,与其骨肉团聚或嫁人;陵墓要“因山为体”,不封陵堆墓,不建寝殿,不修筑神道;墓内不随葬金、银、玉、铜等贵重物件;墓地选在偃师首阳山东的一块“丘墟不食之地”。曹丕在首阳山南麓营建这样的陵墓,其目的就是:欲使易代人之后,不知其出处。

曹丕对他后事的安排还是明智的。他怕后人违背他的意愿,在他百年之后,以他开国之君为由故行厚葬,特意作了《终制》(即遗诏)放在宗庙里,还把副本各一份,分别存在尚书府、秘书府的档案里。他在《终制》里说:“安葬父母的遗体,使他们的魂灵永远安而无危,这是最大的孝顺。自古及今,没有不亡的朝代 ,没有不被发掘的墓冢。董卓乱国以来,东汉皇帝们的陵墓没有不被盗掘的。冢墓一经发开,撬碎棺木,掠走金玉珠宝,骸骨散乱狼藉,像受肢解的刑罚一样,岂不心痛!《终制》警告他的子孙们说:如果你们违背了我的诏书,随便改变我薄葬的意愿,到后来我尸体就会碎了又碎,等于死了多次。蔑视君父生前的遗训,就是不忠不孝,若死者有知,在阴间也不会保佑你们的。

曹丕死后的葬事活动,完全是按照他在《终制》里的要求实行了。黄初七年(226)五月他病死于洛阳嘉福殿,“六月戊寅葬首阳陵,自殡及葬,皆以《终制》行事”。按照曹丕生前的意愿,他死后实行了薄葬,墓冢没有封树,没建寝殿,也没搞神道等设施,致使后人无法知道他的墓的确切地点,成为历史上的千载悬案。近代,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从1918年出土的晋荀岳的墓志和1930年出土的左棻墓志中,断定西晋皇陵应在首阳山镇南蔡庄村北一带。由此推断,魏文帝陵应在首阳山南麓、南蔡庄村以东的地区。至于更准确的地点,截止当前还无人知道,要靠历史和考古工作者今后进一步考定。

曹丕提倡薄葬,反对厚葬,是合乎社会发展要求的,因而深得后人称道。魏嘉平三年(251),曹魏名将司马懿死于京师洛阳。他生前就效法曹丕预作《终制》的办法立下了遗嘱,死后在首阳山土葬,不坟不树,不设明器,妻妾后终者不得合葬。唐朝初年太上皇李渊病死,太宗李世民打算厚葬,大臣虞世南上书劝阻,陈述薄葬的例子说:“魏文帝此制,可谓达于事矣!”

“薄葬达德”,“厚葬致祸”。1700多年的历史证明,无论贵贱,薄葬简殡是最聪明的办法。曹丕实行简殡薄葬的目的,在于防止后人盗他坟墓,不能等同于当今的丧葬改革。但是,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简殡薄葬还是有借鉴意义的。古代封建帝王尚能如此。如果以权势或钱势不实行火葬,占用耕地封墓树坟,争占子孙们的良田沃土,或以贵重衣饰随尸体一火燎之,岂不更加不明了!

9小时前

40

流氓坏坏笑 2星

共回答了247个问题 评论

曹丕墓是首阳陵,也就在今天河南省洛阳市首阳山

5小时前

47

輩哋喏訁 2星

共回答了204个问题 评论

曹丕墓主峰937.3米,位于首阳山东,隐隐有龙虎之气,乃洛阳城的最高峰,日日先得日光照耀,不愧为帝王之陵

1小时前

38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