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朝几乎没有人称赞卫青

摧毁的幸福 1个月前 已收到9个回答 举报

禁欲故 4星

共回答了470个问题采纳率:92.2% 评论

汉朝几乎没有人称赞卫青,看来,问主根本就没有读过历史书和历史故事,估计是受什么丑化卫青的个别影视剧的影响。

第一,汉朝不是没人称赞卫青,而是所有人都称赞。连看不惯卫青,想要抹黑他的写史记的司马迁,也不得不夸他,只是说了他一个喜欢给汉武帝讲好听话的罪名。晕,汉武袖是皇帝啊,几乎人人都跟他讲好听话。

卫青姐姐是皇后,皇帝是他姐夫,难道骂吗?

第二,卫青作为汉武大帝时期最为强大的战将,是当时汉帝国唯一封侯的外姓,而且,是凭自己功劳封侯的。他首次出征奇袭龙城,揭开汉朝反击匈奴战争的大幕,接着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汉朝顿时由守势,转为攻势。然后,在漠北之战中击破单于,匈奴,自此完蛋,不得不向欧洲地区转移。

没办法,卫青和大汉帝国,实在太强大了,而且,人家活得长,实在打不过。再打下去,匈奴就没有了。

卫青的这种功劳,史无前例,后无来者。

你再抹杀,也抹杀不了啊。

第三,卫青和卫子夫家族,在汉武帝儿子刘弗陵去世之后,由卫子夫的孙子刘询继位,汉朝皇帝,之后全是卫子夫家族的孩子。

怎么可能没人称赞卫青呢。

卫青大将之强,历代名将,能跟他相比的,少之又少。

12小时前

42

挥霍男 4星

共回答了457个问题 评论

你应该说文人不喜欢卫青。其实很好理解,中国文人排他性极强,排斥一切其他阶层。任何威胁到他们地位的一定拼命诋毁贬低。

11小时前

49

二度女爵 4星

共回答了448个问题 评论

卫青是汉武帝时期的大将军,而且是当时最声名赫赫的一个大将军,像他这样的人,当然是人中龙凤了。汉代的时候,对他称赞的人可以说是输不胜数的。

只不过汉代的很多人对他的称赞我们都不知道,或者是不了解,才有这种汉朝没有人称赞卫青的疑问的。

其实我们光看看卫青光耀的身份,就知道那个时候有多少人要巴结他了。

他是卫子夫的弟弟,卫子夫是汉武帝的皇后,也就是说他是汉武帝的小舅子。

卫子夫的儿子刘据是太子,卫青是刘据的舅舅。更何况卫青的战功,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

可以说那时候他就是人民最为崇拜的英雄。这样卫青怎么可能不会受到世人的赞扬呢?

在所有的称赞卫青的人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就是汉武帝。

因为没有汉武帝的赏识,就没有卫青的飞黄腾达,可以说正是汉武帝成就来卫青,反过来卫青也成就来汉武帝。

除了汉武帝之外,汉武帝的叔叔淮南王刘安,也是十分的推崇卫青的。他在想要造反的时候,第一个提出来最为惧怕的人就是卫青。

因为卫青才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大将军,有这样的人在,他刘安即使造反,也是成不了气候的。

当然了对卫青称赞的人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们直接说,为何会有人觉得卫青不受汉代的人称赞吧?

事实上人们之所以有这种错觉,完全是司马迁造成的。我们都知道司马迁是《史记》的作者,在《史记》里他对卫青就是极为不满的,甚至对卫青是充满敌意的。

原因就是卫青属于是外戚派,说白了他是靠着裙带关系上位的。

所以,这样的卫青,司马迁是看不上的。

相对来说,司马迁更加推崇的将军是李广,因为李广和司马迁的遭遇是相似的。

李广是有真材实料的靠着自己的实力当上的将军,但是,他一直都是怀才不遇。一生都没有被封侯,这也是李广一生当中,最大的耻辱。

司马迁也是如此,司马迁他也是一个人才,但是,汉武帝并不觉得他是一个人才,还把他变成了太监。

说白了司马迁是对汉武帝有意见的,汉武帝喜欢的人,他就讨厌,汉武帝讨厌的人他就喜欢。

因此,比较得宠的卫青,也成为了司马迁讨厌的对象。因为司马迁对卫青极其的讨厌,他的《史记》影响的又比较广。

所以就给人一种很多汉代的人不称赞卫青的错觉。

事实上卫青是很受汉代的百姓和士兵将士们爱戴的。

8小时前

49

粉红记忆 2星

共回答了220个问题 评论

卫青是西汉时期的大将军,曾经为汉朝立过汗马功劳,在汉朝非常有威望。这样的一个大人物,在汉朝自然是赫赫有名的存在,自然应该有很多人称赞卫青。

至于有些人所说的在汉朝没有人称赞卫青,恐怕是因为史记的缘故。史记是中国第一史书,曾经写过很多人的列传,当时却只是将卫青和霍去病合成一传,也就是卫将军骠骑列传,让人感觉到司马迁似乎不怎么重视卫青还有霍去病。而且以卫青和霍去病的身份和地位,他们不应该放到列传,更应该放到世家里面才对。

对于史记为什么如此贬低卫青,恐怕是有好几个原因,首先司马迁对他们就不是很感冒,司马迁更喜欢郁郁不得志的李广。在司马迁眼中,李广才是真正的英雄好汉,而卫青霍去病他们只是靠着外戚的身份获得了皇帝的重用。在史记中,甚至在很多地方暗示卫青事实上是汉武帝的难处,所以才能够得到如此重用。

还有一点就是因为汉武帝末年的太子之乱,因为太子是卫青的外甥,虽然太子是被迫造反,但是毕竟造了反,所以卫青和霍去病也受到了极大的牵连。虽然汉武帝因为他们两人的攻击并没有把他们全灭,但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司马迁也不好太过于着重颂扬他们。

我是冰哥利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4小时前

39

风是软软的 4星

共回答了427个问题 评论

我不知道汉朝有没有人称赞卫青,因为我没有做过统计。但是我的确知道,古人的诗词中,对跋扈的废后陈阿娇,可是有着不少同情的。最著名的是辛弃疾:“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反过来,对于卫青的姐姐,史料中并没有记载什么恶行的卫子夫,人们却是羡慕嫉妒恨。注意,这个人们,不是指个别文人,而是指更广泛的民众。何以见得?民谣有云:“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我读书少,你们别骗我:我没有在任何史料中见到卫子夫“霸天下”的记载。这个歌女出身的皇后,除了给汉武帝生下一子三女之外,大部分的生命是在丈夫不断更换新宠中,孤独地度过。史官甚至没记下她嫉妒的表现。

一个如此低调的女子,为什么会被民谣传为“霸天下”?

因为卫氏一门,以及卫家的亲属,屡任高官,权倾天下。

卫青是卫子夫的弟弟,霍去病是卫子夫的外甥(当然也是卫青的外甥),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异母弟,与卫子夫没有血缘关系,但仍可以算在卫氏亲属之中),都是位高权重。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要不是卫子夫用美色迷惑了皇帝,他们卫家哪能有这样的荣华富贵?

可是,人们忘记了,卫青与霍去病,是用生命和鲜血抵抗匈奴,为帝国解除了数十年忧患。霍光的上位,更是在卫子夫、刘据母子兵败身死之后,谈不到裙带关系。

人的眼睛,往往只看到自己愿意看的东西。人们渴望公平,憎恨裙带关系,并进而憎恨裙带关系的一切衍生品。但人们忘记了,正途出身的将军,在对匈奴的作战中一败再败,不得不奉上财物与美女,来换取耻辱的和平。

而那位骑奴出身、裙带上位的将军,却跃马挥戈,把不可战胜的匈奴人,赶得远远的,让他们再不敢侵犯汉朝边境。

汉朝没有人称赞卫青吗?他们欠卫青一声抱歉!

21小时前

13

匍匐的毛虫 1星

共回答了146个问题 评论

很多人都理解不了一个道理。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身为一个臣子,并不意味着人人都称赞你好,你就是好。很多时候无数人的鲜花和掌声,引来的并不是皇帝的赞许,而是血淋淋的屠刀。封建社会统治者可没有任人唯贤这么一说,他们会用让他们放心省事的臣子,并且有求于他们的臣子。而不是一些自持清高之辈。人人都夸一个人好,统治者就恰恰不会重用这个人。臣子和君王是天生对立的。所有人都夸你,没有人诋毁你的时候,那你就危险了。这就叫捧杀!历史上很多人都是被捧杀而死。

就拿卫青来说,历史上汉武帝成就了卫青的不世英明,而卫青也成绩了汉武帝的雄君霸主的地位。说卫青是汉武帝说的顶梁柱也毫不为过。汉武帝时期确实没有多少人称赞卫青。但你也会发现,基本上也没有人诋毁卫青。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卫青会做人。虽然他是汉武帝时期朝廷不可或缺的重臣。但卫青一直都低调的让人忽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设置内朝,汉武帝的目的就是用内朝取代朝代做一些重要的事情。而卫青就是内朝中的关键性人物参与朝政的参议听闻,掌管议论。汉武帝但还是设立大将军,节制所有将领,成为皇帝之下的最高军政首脑,位在丞相之上。按理说卫青这个时候想低调也低调不了。但事实上卫青其人官位越高行为处事就越低调。最后甚至低调到汉武帝都不好意思了。

历史上苏建曾经兵败措失军威。有人劝卫青斩杀苏建用来确立自己的威仪。卫青则表示以天子殊宠为大将军,不患无威,虽有权力,但不敢擅专,还是把这事交给天子定夺。可见卫青自信到何种程度。司马迁在《淮南衡山列传》里也提到,跟过卫青的部将,包括淮南王“八公”中的伍被和出使过长安的谒者都说:‘大将军材干绝人……众将皆乐为大将军所用’。可见卫青身为大将军,的确是不患无威。

两汉历史上任何臣子都被他人所诬陷诟病的经历,但唯独卫青一生无人敢诟病,也无人愿意诟病。卫子夫和太子刘据失宠于汉武帝后,卫子夫也多次找过弟弟卫青表示自己担心太子继承人的职位。而汉武帝知道后,主动找到卫青,表示自己无意更换太子。而太子也是最合适的守城贤主。从这里可以看出卫青根本就不需要别人的诋毁和赞誉。只需要汉武帝认可就足够了。事实上卫青活着的时候没有任何人敢诬陷太子刘据。但卫青一死马上就有人开始陷害太子。可见卫青的威胁力有多么强。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15小时前

42

危险七区 2星

共回答了62个问题 评论

并非是汉朝没有人称赞卫青而是写汉朝历史的人对卫青抱有偏见。其实这也并不是直接的偏见,司马迁曾说卫青遇士大夫有礼于士卒有恩,岳飞也认为卫青和霍去病是将领之典范,后世应当纷纷效仿。其实卫青不论是在汉代还是在后世人们对其的评价其实都很高的。卫青,原本是一个私生子,父亲从来都不喜欢他,与兄弟之间的关系相处也不太好,所以与姐姐相依为命,在当时姐姐突然被汉武帝相中,并很快怀孕。而这一点随即引起了汉武帝周围很多人的嫉妒幸得公孙敖的营救才逃过一劫,这使得的汉武帝大为恼怒,最讨厌的就是后宫的所谓厮杀,因此立刻命卫青为中朗,由此也开始扶摇直上成为汉武帝面前的红人,同时也是外戚集团当中的灵魂人物之一。

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之后长达十年的过程当中卫青都在不断积累自己的功勋。在这一期间正好是汉武帝想要进攻匈奴的期间,尤其是在公元前129年匈奴再一次率大军南下侵扰边境卫青此次授命征战沙场对抗匈奴。在此之前汉朝对匈奴一直屡次退让,此次出兵汉武帝其实也并没有任何把握。但是卫青所率领的这一路竟然大获全胜,因此一战成名,此后七次与匈奴大战,全胜而归。很快收复了匈奴占据半个多世纪的河套地区,汉武帝大为欢喜。因此汉武帝主动出击匈奴尤其是大规模进攻匈奴的这场战争,因为卫青连胜,而加快了步伐。

虽然功勋卓著,但是卫青为人一直较为低调,从不随意干涉朝政幻养门客。但即便如此,卫青依然引来了某些人的嫉妒,尤其是他原来卑贱的身份,以及凭借其姐姐被汉武帝看中而封官。再加上当时汉武帝虽然能够控制整个汉帝国,但是在内部朝臣后宫以及外戚多个集团的争夺当中卫青即便低调,也很难全身而退。司马迁是比较欣赏飞将军李广的,认为李广可与项羽相比。司马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所以爱戴士兵等优良品德在他看来是统兵将领的必备才能,而这一切李广都有。但是司马迁同样很讨厌外戚的身份,虽然他肯定卫青所立下的不世功勋,但是对于外戚集团的这一人物司马迁依然采取否定态度。所以在实际当中司马迁不愿意过多的直接描述卫青的功劳。

而司马迁对霍去病的看法比卫青更为激进,霍祛病年少成名,并且多次征战沙场,俘虏匈奴左贤王。但是霍去病的用兵之道与司马迁所信奉的背道而驰。对于霍去病而言士兵立功战死沙场,本天经地义。而且多次战略决战和会战,霍去病也并未把世俗生命放在首位,而是以战争成败作为出兵关键。虽然给霍去病带来了很多荣耀和战场上的胜利,但这在司马迁看来是不值得提倡的。同时再加上霍去病的秉性比较张扬,这更引来了司马迁的厌恶。当然,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学家,对于人的评价是客观的,也不会趋炎附势歪曲事实。但很多时候他个人的道德评价依然流露出来,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看法。再加上史记为24史之首,所以就会造成汉朝没有人称赞卫青的假象。

8小时前

23

还是想 2星

共回答了251个问题 评论

卫青历来的评价都非常高,无论是汉朝还是后世,对于卫青的赞誉还是比较多,所以说汉朝没有人称赞卫青这个说法不正确。而之所以产生这种错觉,主要的原因还是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对卫青具体细节介绍的比较少,相比李广就显得比较苍白。

卫青作为汉武帝时期的帝国双壁之一,他首次出征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接着是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一改汉朝相对匈奴的被动局面,而后是漠北之战击破单于,彻底扭转了汉匈之间的局势,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卫青不仅仅是功勋卓著,而且人品一流,他敬重人才,为人谦虚。在卫青地位的日益尊重的时候,汉武帝希望群臣见大将军行跪拜之礼,汲黯却依然行揖礼,卫青不但不生气,反而更加尊重汲黯,经常向他请教国家和朝中的疑难之事,看待他胜过平素所结交的很多人。

卫青对待属下也是体恤士兵,手下的将领对卫青也是非常的佩服,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大将军材干绝人……众将皆乐为大将军所用’。可见在汉朝的时候,卫青也是非常受到大家的尊重。

苏建是卫青老部下,以校尉从卫青封侯。又参与建朔方。漠南遭遇意外,仍奋战一天不降,他对卫青的评价是“吾尝责大将军*(卫青)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原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

淮南王刘安的谋士伍被,应该说是卫青的对手,他对卫青的评价是“大将军遇士大夫以礼,与士卒有恩,众皆乐为用。骑上下山如飞,材力绝人如此,数将习兵,未易当也。及谒者曹梁使长安来,言大将军号令明,当敌勇,常为士卒先;须士卒休,乃舍;穿井得水,乃敢饮;军罢,士卒已逾河,乃度。皇太后所赐金钱,尽以赏赐。虽古名将不过也。”能让对手如此佩服,可见卫青魅力十足。

《汉书》的作者,著名的史学家班固对卫青的评价就非常高,他认为“长平桓桓,上将之元,薄伐猃允,恢我朔边,戎车七征,冲輣闲闲,合围单于,北登阗颜。”对卫青的功绩给予了很高的肯定。

即使是司马迁,他在《史记》中虽然对卫青的具体细节描写的不多,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卫青“直曲塞,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的功绩。

整个历史上看来,卫青的评价还是比较高,而后世的一些怀才不遇的书生、才子,经常以李广难封自比,所以就要树立卫青这个关系户进行打压。而卫青做到了让部下尊敬、让对手钦佩,让史学家赞赏,可谓一代名将。

1小时前

18

我却是月亮 2星

共回答了238个问题 评论

卫青的低调是性格、也是自保;

卫青在汉朝军队中享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军中的威望无人能及;

卫青在史马迁的笔下形象完全不如李广光辉,史马迁带有个人色彩,史马迁或许是因个人的遭遇,对那些失败者、悲情者反而大书特书、使这些人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而后人常以《史记》为研究对象,造成卫青在当时几乎就是个佞臣的形象。

……

1天前

20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