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河怀古》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故作悲伤 4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嘿女人 3星

共回答了348个问题采纳率:96.2% 评论

  汴河怀古   唐•绝句•皮日休   其一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①。   应是天教开汴水②,一千余里地无山。   其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③,共禹论功④不较多。   注释:   ①载到扬州尽不还:隋炀帝杨广游览扬州时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   ②汴水:即京杭大运河。   ③水殿龙舟事:隋炀帝下扬州调动了不计其数的人力财力,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④共禹论功:作者在这里肯定了京杭运河的积极意义,是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绩相比的。   作品赏析:   唐诗中有不少作品是吟咏这个历史题材的,大都指称隋亡于大运河云云。   此诗第一句就从这种论调说起,而以第二句反面设难,予以辩驳。诗中说:很多追究隋朝灭亡原因的人都归咎于运河,视为一大祸根,然而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交通显著改善,对经济联系与政治统一有莫大好处,历史作用深远。用“至今”二字,以表其造福后世时间之长;说“千里”,以见因之得益的地域之广;“赖”字则表明其为国计民生之不可缺少,更带赞许的意味。此句强调大运河的百年大利,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使人耳目一新。这就是唐人咏史怀古诗常用的“翻案法”。翻案法可以使议论新奇,发人所未发,但要做到不悖情理,却是不容易的。大运河固然有利于后世,但隋炀帝的暴行还是暴行,皮日休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看开河这件事的。当年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二十万出游,自己乘坐高达四层的“龙舟”,还有高三层、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杂船无数。船只相衔长达三百余里,仅挽大船的人几近万数,均著彩服,水陆照耀,所谓“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李商隐《隋宫》),其奢侈糜费实为史所罕闻。第三句“水殿龙舟事”即指此而言。作者对隋炀帝的憎恶是十分明显的。然而他并不直说。第四句忽然举出大禹治水的业绩来相比,甚至用反诘句式来强调:论起功绩来,炀帝开河不比大禹治水更多些吗?这简直荒谬离奇,但由于诗人的评论,是以“若无水殿龙舟事”为前提的。仅就水利工程造福后世而言,两者确有可比之处。然而“若无”云云这个假设条件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极尽“水殿龙舟”之侈的炀帝终究不能同躬身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相与论功,流芳千古。故作者虽用了翻案法,实际上只为大运河洗刷不实的“罪名”,而炀帝的罪反倒更加坐实了。这种把历史上暴虐无道的昏君与传说中受人景仰的圣人并提,是欲夺故予之法。说炀帝“共禹论功不较多?”似乎是最大恭维奖许,但有“若无水殿龙舟事”一句的限制,又是彻底的褫夺。“共禹论功”一抬,“不较多”再抬,高高抬起,把分量重重地反压在“水殿龙舟事”上面,对炀帝的批判就更为严正,斥责更为强烈。这种手法的运用,比一般正面抒发效果更好。   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腐败,已走上亡隋的老路,对于历史的鉴戒,一般人的感觉已很迟钝了,而作者却有意重提这一教训,是寓有深意的。此诗以议论为主,在形象思维、情韵等方面较李商隐《隋宫》一类作品不免略逊一筹;但在立意的新颖、议论的精辟和“翻案法”的妙用方面,自有其独到处,仍不失为晚唐咏史怀古诗中的佳品。   格律: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   汴水   汴水,即汴河。发源于荥阳大周山洛口,经中牟北五里的官渡,从“利泽水门”和“大通水门”流入里城,横贯今之后河街、州桥街、袁宅街、胭脂河街一带,折而东南经“上善水门”流出外城。过陈留、杞县,与泗水、淮河汇集。   北宋时期,开封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全国统一的“八方辐辏,四面云集”的大都市,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有了这条烟波浩瀚的汴河。它把黄河和长江联系起来,使各地的粮食和物资得以源源不断的运进开封。元代还有“一苏、二杭、三汴梁”的谚语。历史上这条河流的舟船如织,日夜不停。两岸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城镇林立。每当秋天,汴水猛涨,碧波千顷,宛如银链。当阵阵秋风吹来,波涌浪卷,芦花似雪,水声清越。水面上的波纹,宛如银镜上的浮花,分外好看,自然使人产生一种美感。这大概就是“汴水秋声”的由来。清人无名氏题咏:   霜落秋声起汴河,   西风袅袅白频波。   几番漾绿螺纹皱,   千顷浮花镜面磨。   水叶流霞随客棹,   芦花飞雪点渔蓑。   晚来照落天边宇,   摇曳汀洲听雁多。   汴河是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的一部分。隋炀帝开凿运河的目的,就是为了坐龙舟到江都去游览南国风光,结果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他的龙舟开到扬州之后,农民起义爆发,他被部下杀死,龙舟就再也回不来了。   汴水为古代开封虽然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但也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因为汴水主要水源来自黄河,所以河道经常淤塞,洪水泛滥,淹没两岸大片庄园土地,都成亦不断受到威胁,贪婪残暴的封建统治阶级,在发动掠夺性战争时,往往采取“以水代兵”,“以邻为壑”的恶毒措施造成人为水灾。   汴水是古城开封的一条生命线。仅粮米一项,每年由汴水漕运到开封,就达八百万石。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至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凡东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给。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描绘了当年汴水清悠迷人、火热繁忙的景象……   北宋王朝对汴河的修治和管理特别重视。每年春天总要征集三十余县的民畉,疏浚汴河口及淤浅的河道,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六月,汴水暴涨,宋太宗车驾出乾元门,亲临工地督促抢塞,宰相、枢密等大臣劝他回宫休息,他说:“东京养甲兵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顾”。可见北宋王朝一时到汴水的兴废,是和他政权的存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   到了南宋,高宗为了防止金兵以舟船运兵进逼,下诏毁坏所管辖境内的汴渠水道。因此,南北水运遂告断绝。   北宋汴河的故址遗迹,现在已成为繁华的市中心,一条条街道,一栋栋楼房,代替了昔日的舟船。从开封经眦县、宁陵。商丘的永城去的公路,高出两边田亩数尺,它的基地就是隋代汴河的河堤。   今天,汴河已是一去不复返了,但它在历史上作出的贡献是不可能被人忘记的。

1小时前

26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