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瞒天记剧情解析

天使牢之欲 1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那烟菋 3星

共回答了345个问题采纳率:98.3% 评论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是个禽兽!”这是一位因女儿被强暴而身心交瘁的母亲发出的怒吼,和同为母亲的警察局长四目相对,这个柔弱的家庭妇女没有畏惧,眼睛却在喷火。一方侮辱了自己的女儿,一方误杀了自己的儿子;一方要拼死掩盖事实,一方要忍痛查出真相,就像两头为了孩子而本能对决的母狮,两个女人浓浓的火药味甚至冲出了大银幕。

电影《误杀》的故事开始于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共同参加的夏令营,在那里,男主人公李维杰和妻子阿玉的大女儿被当地警察局长的儿子下药强暴,随后的视频威胁中女孩失手“反杀”了男孩。为了保护妻女,影迷父亲唯有用谎言做局“为家而战”,借助“时空剪辑”的蒙太奇手法,与警方斗志斗勇。在这场见招拆招、反转不断的悲剧中,两个家庭都是受害者,每个人的行为都下意识地来自亲情,一切都是为了爱。

除了“年度惊喜的犯罪商业大片”、“极致酣畅的反杀爽片”等超高评价之外,“超乎社会现实的教育深意”也是《误杀》被公认的一大看点。

古语曰:人之初,性本善,可孩子都是天生善良的吗?近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最大程度地预防青少年犯罪?这部影片所传递的意义之一,正是借此启示观众进行反思,如何更多地保护孩子,约束自己。

电影里的警察局长儿子,是个目无王法的官二代,仗着老妈在警界身居高位,自以为在外面惹下的祸总会有人摆平,所以日渐跋扈嚣张,成为16岁就开着豪车到处惹祸的恶少。事实上,即使打架差点戳瞎人家眼睛的恶性事件发生,都没能引起局长老妈的足够重视,她一面派手下拿钱去找受害人私了,一面母爱泛滥地为儿子受伤的手擦药。毫无原则的溺爱,一再突破这位警察局长作为母亲的教育底线。相比之下,他忙于竞选议员的父亲,教育理念就可以概括为简单粗暴了。面对惹了祸的儿子,进门不问青红皂白上来就是一个大耳光,而他惩治儿子逃课的方法似乎也只有一个:封他信用卡。

当下教育的两大典型弊端被集中展现在警察局长家里,而其酿造的恶果则在警察儿子身上逐步显现。夏令营犯下大错之后,当他继续对受害女孩步步紧逼的时候,他严重误判了此事的后果,在他有限的认知里,妈妈可以用钱帮他搞定一切。但遗憾的是,在溺爱中长大的他,正因为失去了父母在他第一次欺负别人时给予严厉教育的机会,从而最终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可以说,他是被爱误杀的,溺爱是种软暴力。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会通过各种行为来试探他与世界相处的底线和原则,这时候的他,是无意识的,需要家庭正确的引导,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原生家庭不好好教育他,将来社会一定会补上这一课。

影片中,李维杰一家的教育也并非顺风顺水,尤其父亲和大女儿之间的矛盾,从影片开始一家人在饭桌上的交谈就可以发现了。难得获得夏令营机会的大女儿满心欢喜地让父亲签字,可父亲的注意力却被高昂的费用所吸引,一场争执在所难免,偏偏还不懂事的小女儿这时候又提起了买钢琴,当然是毫无悬念地被“抠门”老爸挡了回去。

李维杰不过是一家网络维修小店的老板,胸无大志,甚至有些卑微懦弱,日常爱好不过看看电影,他的世界很小,家人便是全部。当亲情、罪恶、道德、责任与担当统统交织在这个胆小怕事的中年男人身上,那一瞬间他迸发出的是对家人最原始的爱。面对哭着为自己失手杀人而悔恨不已的大女儿,一句“有爸在,没有人会坐牢的”尽显平庸老爸的男人血性。

“平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你习惯一回家就关上房门,不愿意跟我多待一会儿,多说一句话。我很迷茫,也很苦恼,作为一个父亲,我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和女儿沟通,我多么想你像小时候信任我,依赖我……”作为一个“小学没毕业的爸”,李维杰对女儿的爱隐忍、严苛,甚至是错位的,每天忙于生计让他无暇关注孩子成长中的细微变化,两代人的沟通也就成了一件困难的事。影片结尾,一番瞒天过海之后,良心发现的李维杰还是自首了。警车上的他如释重负,甚至为父女俩通过这样一件事重新找回过去的信任和依靠而有些小欣慰。

影片中最让人心碎的还是小女儿。半夜醒来看见妈妈和姐姐院子里埋尸,被爸爸手把手教授应对盘问的家庭模拟审讯,在警察局亲眼目睹父母被严刑拷打,被警察局长呵斥咆哮逼问真相……惊恐的眼神,无助的泪水,一个五六岁的孩子,经历了这个年龄本不该经历的这一切,终于学会了与谎言为伴。片尾那张被修改了分数的试卷,也许正是推动李维杰最终选择自首的决定力量之一,他发现本能的父爱虽然暂时保全了家人的安全,却无形中却夺走了小女儿天真无邪的童年,正在把她变成自己不愿看到的样子。通过自己面对过错的方式,他想告诉孩子什么是责任和承担,但愿一切都还不算太晚。

在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犯罪问题都是关注度极高的舆论话题,法国的《四百击》、美国的《大象》和《水果硬糖》、英国的《伊甸湖》、德国的《白丝带》、韩国的《犯罪少年》、日本的《坏孩子的天空》、中国台湾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上世纪50年代起,青少年犯罪题材电影陆续进入观众视野,近年来,《过春天》、《日照重庆》、《全民目击》等国产同类题材也相继被搬上大银幕,展示出电影人观照现实生活、关注孩子成长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近几年难得一见的类型片,这一次,电影《误杀》又一次发起了对青少年问题的挖掘和探讨,以及对原生家庭教育方式的审视和反思。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纯粹的,无论是影迷爸爸,还是警察妈妈,这不会因阶层和环境而改变,却会因爱的程度和方式带来不同的后果。

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对不称职的父母。都说原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给孩子的品行及时打下坚实的基础已属重度失职,放任他们在堕落的路上渐行渐远更是大错特错。如果说经历了这一磨难,《误杀》中李维杰对女儿的教育还有着多种可能性,那么警察局长的丧子之痛却无论如何无法平复了,当她情绪崩溃地冲小女孩咆哮时,狰狞的表情掩盖不住眼中的泪光,那是一个母亲的心碎。

12小时前

5

仯姩峟婧 1星

共回答了124个问题 评论

误杀瞒天记》的剧情不用过多赘述,单用影片的名字就能窥出一二,一个是误杀,一个是瞒天。这里面牵扯到两个关于对错的思辨,一个是女儿,一个是父亲。这两个角色带给观众对“对还是错”这个问题的思考,极具颠覆性与哲理性,我将从安玖身上的心理诱导和维杰身上携带的对错辨析来为大家解读这部《误杀瞒天记》。

女儿安玖身上的矛盾点,就是《误杀瞒天记》的第一步心理诱导

女儿安玖这个角色充满了合理性和不合理性,不过正是因为这个角色身上具有的矛盾,才更显得真实。而且安玖这个角色在影片中的定位,可以理解为规则的边缘,即对与错的交界处。

安玖被偷拍并威胁,为了自保也为了保护母亲,情急之下失手杀死了检察长梅拉的儿子。故事的分化从这里开始,安玖的行为是对还是错?

萨姆用偷拍安玖洗澡的视频威胁她

如果安玖是对的,那么就认可了接下来父亲维杰的一系列做法是正确的,同理梅拉等警察力求还原事实真相的行为是错误的。这里就出现了《误杀瞒天记》的第一个驳论:所谓无辜的人杀死了一个有罪的人,为何可以凭借身上的无辜洗脱沾血的罪名?

导演尼西卡特·卡马特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廊桥遗梦》里运用的手法一样,用弱化安玖的形象来突出萨姆(梅拉的儿子)的无法无天,从而遮盖住安玖的犯罪事实。萨姆越是肆无忌惮,越能激发观众的厌恶,甚至让观众都觉得为什么不杀死这个可恶的流氓?于是安玖一棍子下去,观众舒服了,可是摆在面前的却是安玖的犯罪事实。

萨姆企图拿视频威胁母女俩

安玖作为观众心理诉求的实现者,也就成为了观众为安玖犯罪合理化的开脱者,所以这就是安玖身上的规则模糊。父亲维杰为安玖的维护,可以看作观众想要对安玖的维护,一种对电影中法律规则的强行马赛克,即影片中的法律不具备正义性,观看电影的观众所期望的,才是真正的正义。

这是一种诱导,当观众认同了安玖的行为,就开始陷入对与错的矛盾中,你在尽力为一个杀人者辩护,又在一遍一遍告诉自己这么做是正确的,这种怪异的逻辑就引出了维杰身上的特质——规则挑战者。

维杰身上带有的对与错思辨

尼西卡特·卡马特对维杰这个角色的塑造基于三种对与错的思考,并且将自己的态度与答案由维杰表现出来,这三种对与错的问题就是:个人与阶级的地位、父亲与公民的角色、 社会反映的法律问题。

一、个人与阶级之间的地位差异,是否天然带有对错的倾向性?

在影片中维杰有这样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萨姆的母亲是检察长,我们一家落到她的手里不会有好下场的!

这就是印度对地位差异产生的天然的畏惧心理,我们都知道印度的种姓制度非常的封建愚昧,高种姓对低种姓甚至有处决生死的权力。可影片中梅拉虽然是检察长,但她所要的无非是还原自己儿子死亡的真相,有错吗?

萨姆的母亲检察长梅拉

当我们从对安玖的同情与对萨姆的愤怒中产生偏见时,当我们对维杰站出来保护女儿抚手称快时,无非是中了尼西卡特·卡马特另一个圈套。他将维杰一家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压低,将梅拉的社会地位抬高,无形中就是在激化观众对地位差异的不满与仇视,这是一种类似于仇富、嫉妒的心理,带有天然的对错倾向。

普通影像店老板维杰

当维杰以一个普通人身份对抗拥有警方力量的梅拉时,这种弱小与强大、个体与阶级之间的碰撞,更能引导观众趋向维护弱小,反而仇视强大一方。在这个过程中就忽视了维杰与梅拉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这种关系,当然这也是在表达尼西卡特·卡马特的态度,那就是个人凌驾于阶级之上的英雄主义。

二、作为父亲他是对的,作为公民他一样是对的

影片最大的矛盾就在于维杰维护自己的女儿这种行为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如上所说他的女儿安玖是个不折不扣的杀人犯,不管是无意还是有意,都没法改变这个事实,维杰知道,但他一样义无反顾的保护自己的女儿。这就衍生出一个问题,维杰对得起自己父亲的身份,那对得起身为公民的身份吗?

被警察用私刑的维杰和惊恐的妻女

我的答案与尼西卡特·卡马特一致,我也认为维杰没有做错。

①身为父亲,维杰是正确的

什么是父亲呢?就是在自己妻子与孩子遭受不公或迫害时,能挺身而出,在自己的妻子与孩子遭遇危险时,能为她们遮风挡雨,这就是父亲。我们对于维杰维护自己的女儿产生争议,无非是我们某一种固化的集体无意识,即我们认为父爱这种责任关系应该在社会公正性之后。

这种刻板的规则来划定人的行为,是为了实现社会的有序性。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社会的有序性是以每个小家为单元组成的,如果每一个维杰都选择放弃了自己小家,那么如何实现整个社会的有序呢?对社会而言,有序与无序,不仅在于维杰这样的个体公民身上,更在于梅拉这样的高层人士身上。

父爱的伟大

②即便是作为公民,维杰一样是对的

为什么维杰要维护自己的女儿?原因很简单,落到了梅拉手里,一家人都没有好下场,这就是对统治阶层的不信任表现,也是维杰无愧于公民身份的原因。如果真的能得到公正的审判,那么安玖无非是过失杀人,并且她先是受害者,其次是加害者,受到的惩罚并不会如蓄意杀人那样严重。

可是问题的本质就是,梅拉这样的统治者无法获得信任。当一个所谓正义执行者却不能公正的审判时,他们才是影响社会秩序的最大危害,而且正是因为有梅拉这样的统治阶级存在,才会有维杰这样的规则挑战者。换言之如果社会的有序性仅靠统治者一言堂决定,就会产生萨姆这样的人为恶,反而是有维杰这样能进行反抗的人存在,才会使统治者使用权力的过程有所忌惮,才能做到公正、公平,才能使社会有序。

被警察暴力执法的安玖和母亲

所以维杰的所有行为全是基于梅拉的独裁和残暴,作为公民的维杰进行反抗,致使梅拉停职,从社会的角度看他这样的做法产生的结局是良性的。

三、法律的冰冷和情理的温度,是维杰身上正义与非正义的纠缠

你可以称呼维杰为勇敢的父亲,也可以称呼他为狡诈者,这样坚硬与冰冷的对立形象,体现的就是正义与非正义的思考。印度的法律由奴隶制法演变而来,在现代依旧残留着某些弊端,到底是情理大过法律,还是法律主导情理,这个问题就是封建旧制所留下的。

在《误杀瞒天记》里尼西卡特·卡马特展现的态度就是:情理大过律法,所以维杰的所有行为都是合理的,哪怕他的行为都是在践踏社会的法律规则。

如果按照绝对的法律来判定,维杰这个为了女儿与权贵对抗的父亲是包庇者,而他那个被偷拍并受到威胁的女儿是凶手,暴露了妻女埋尸点的小女儿受到的殴打都是合理地取证,为了女儿向萨姆下跪的母亲是残忍的帮凶。按照这种逻辑来看,就是尼西卡特·卡马特对法律冰冷的规则无情最尖锐的讽刺,羔羊也会倾斜出愤怒,何况虔诚的信徒?

被法律审判的耶稣

正是尼西卡特·卡马特把法律塑造的无情且残忍,用了50分钟把维杰一家塑造的善良、无辜和幸福,在这种对立的视听感知下,观众天然的开始批判法律的无情,这就是尼西卡特·卡马特的目的。

将维杰的所作所为从正义与非正义上升到法律是否应该讲情理的层面,正是这样的矛盾与纠缠,将维杰这个人物身上的父爱特质被放大,并且这个为了女儿可以挑战规则的“英雄”带上了一种无畏的光环,这就是《误杀瞒天记》对父爱深沉的另类展示。

写在最后

这部《误杀瞒天记》最能慑服人心的一点就在于“辨”,尼西卡特·卡马特向观众抛出了一个自相矛盾的问题来说服大众:如果你认为维杰一家的行为是错的,那么你就认为维杰应该将他被侵犯的女儿交给凶手的母亲?如果你认为维杰一家的行为是对的,那么你就成为了包庇者的一员。

当人心无法违背道德,自然倾向歌颂挑战者的神圣与正义,更何况这位父亲的所有行为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自己的女儿。这种世间最伟大的情与最冰冷的法的碰撞,以父亲的获胜为结尾,让人有不同于《误杀》的快感,也有对“对还是错”这个问题有更多的思考。

11小时前

25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