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上讲五蕴皆空 五蕴是指那五蕴 观照是什么意思

梦的边缘 3个月前 已收到5个回答 举报

梦遗少年 4星

共回答了453个问题采纳率:96.3% 评论

楼主好!这是佛教常识,解读法有“小乘和大乘”、“方便解和实相解”等区别。最好在实修某个法门的前提下,与人探讨这些词汇的真义,否则怎么说都是空谈,离题万里!下面以《心经》为例,简析几句,供参考。

【1,“五蕴”的显义和隐义】

一般的理解都采用法相宗的定义,解为“色受想行识”的五个,即“色”是物质现象,后四个是心理(八识)现象,这也叫“小乘解、方便解、不了义解、幻解、假说、显义”。当解为“色性、受性、想性、行性、识性”时,皆指无明心所起的“无明性”,能一念被转变为“无上智性、般若性、佛性、觉性”时,就叫“大乘解、实相解、了义解、真解、实说、隐义”。《心经》的“五蕴”就同时指这两类法义,解读为“可见可思”的小乘义,不如解读为“不可见、不可思的无明性”的大乘义,更能点拨学人。

【2,“观照”的显义和隐义】

该词在不同佛教派别的定义有差异,现采用最普遍的天台宗浅解:“观”是觉性内用生慧,“照”是觉性外用生慧,这就是显义。《心经》的“观、照”指标题里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的妙用,是随缘自然起用,是无心之用,这就是隐义。

【3,“五蕴和观照”在《心经》全文的作用】

从经文字面上看,“五蕴”是经题“波罗蜜多”的相对语,即此岸。“观、照”都是经题“般若”的妙用。

从经文一乘佛法(般若法)看,“观照”是能事之法,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五蕴”是所事之法,即颠倒梦想。

从经文大乘菩萨法看,观=照,五蕴=自在。

【4,“观和照”的修法】

从全经看,“观”指无心,“照”指无见。所以,贯穿全文的般若法的“观自在”=无挂碍=一无所得,“佛”=波罗蜜多心=究竟涅槃。若要成“佛”,但“观自在”即可。

【5,“五蕴和观照”的关系】

看懂前面四义,顿悟“五蕴”即佛,“观照”即法,“菩萨”即僧,则两个词统一在“皈依三宝”里。

【6,《心经》的最深义】

如上所说,观自在=观佛,观自在=般若波罗蜜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观自在”的本质与净土宗《观无量寿佛经》里的16观法一致,即《心经》讲的还是念佛法门。这就是历代高僧常说的,实证般若法门的最妙法是“弥陀法门”的密因。同理,凡参学《心经》却疏忽念佛法门的,今生都难有真实成就。

21小时前

46

痛继续 4星

共回答了481个问题 评论

佛教中所讲的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色是指有质碍的物质。受是领纳的意思。想是指想法,念头是第六意识分别。行是行为造作,指第七意识的执着。识是指意识,是指第八意识,又叫阿赖耶识(八个识它统统具足)。蕴字有遮盖,障碍,积聚义的意思。

五蕴是缘生法,是没有体性的,也就是说它是虚妄而生,虚妄而灭。所以说五蕴当体即空。也就是说不能被这五蕴境给转了,不可执着,执着五蕴,我们的真心自性就会被遮盖,不得显现我们的真如本性。色受想行识积聚成我们的色身变成尘劳烦恼,会障碍我们的真如本性。

观是透视的意思。照指无作的——能力。观要通过一心三观(空观,假观中观)。空观就是观一切法都是因缘而生,当体即空。假观是不坏假名。(虽知是空,但不坏假名)。中观是指空假圆融。通过这样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不着空不着有,就会发现妄心是随处发生,随处寂灭的。没有真实体性,当体即空。这样常常观照自己内心,才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才能利益自己,才能得自在。

19小时前

6

知你缘浅 2星

共回答了225个问题 评论

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蕴藏、积聚的意思。世尊在《五蕴譬喻经》中教导我们要怎样观察五蕴,经曰:“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

观照:即以智慧观事、理诸法,而照见明了之意。又‘观照般若’则指能观照事、理等诸法实相之理之智慧,为五种般若之一。肇论(大四五·二一三上):‘观照般若,照事照理故。

16小时前

16

她有多温柔 4星

共回答了494个问题 评论

五蕴,色、受、想、行、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指世间一切的物质存在。

受,对一切相的接纳领受。

想,对接纳事物的意识作用。

行,身口意方面行为上的识可。

识,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独立概念。

五蕴就是人在自然、社会活动中的身心作用。

缘起法则,世事无常,诸法空相,五蕴也就归空。

观照就是观察,对比,体会,领受的意思。

12小时前

33

白头翁 1星

共回答了175个问题 评论

五蕴:佛家语,指色、受、想、行、识。众生由此五者积集而成身,故称五蕴

观照,是华夏民族静坐修炼出来反映外在环境变化的物质现象。它是中华传统文明的精髓,史料最早记载的是伏羲静坐观照万物而制造八卦。

指静观世界以智慧而照见事理。《楞严经》卷二:“﹝佛告 阿难 :﹞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予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 唐 李华 《衢州龙兴寺故律师体公碑》:“于人法得无我,于观照得甚深。” 明 李贽 《心经提纲》:“然则观者但以自家智慧时常观照,则彼岸当自得之矣。” 鲁迅 《<华盖集>题记》:“我知道伟大的人物能洞见三世,观照一切,历大苦恼,尝大欢喜,发大慈悲。”

7小时前

14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