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我们误解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咱无视迩 1个月前 已收到5个回答 举报

造物弄 2星

共回答了29个问题采纳率:92.3% 评论

鸠占鹊巢

鸠占鹊巢今天解释为强占了别人的房屋,或者霸占了别人的位置。是个贬义词。

其实它的原意是用在婚礼上的祝颂词,喻指女方嫁到男方家,是有很强祝福性的。

我正好写过一次相关的文章,厚着脸皮捞过来给大家看看:https://www.toutiao.com/i6724487905458258445/

9小时前

24

関於夲亾 2星

共回答了262个问题 评论

被我们误解的成语,要说歧义最大也最冤枉的,恐怕要说“无奸不商”这个成语了。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之后,许多成功的商人成了光彩夺目的明星,如任正非,马云,曹德旺,马化腾,李嘉诚等等,人们对他们所具有的财富羡慕的同时就难免嫉妒,当心中块垒不能用别的语言表达时,就会适时的来上一个成语:“无奸不商”。

仿佛,你要是不心怀一点奸诈,不来点儿坑蒙拐骗就做不成商人,发不了财似的。

对于广大商界朋友来说,“无奸不商”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一个成语。

但追究这个成语的来源,这个词恰恰是一个商人美德的赞颂的褒义词。

古代的时候,买卖粮食的器具不是电子称的,所有的东西都论斤论两,古代买卖粮食的器具是斗,或者升,大的粮贩子是论“石”dan,(不要像抗日神剧里一样读SHI)。

升斗小民与粮店里买粮食,粮店的老板,往往为了拉住你这个回头客,在盛满粮食的升斗里多装上一捧米麦,于是,升斗就上个尖,后来互相效仿,量具中以有尖为度,成了“无尖不商”,沿用了一种让利给顾客的美德,但传着传着,这个词却离愿意越来越远,到了现在居然跟愿意完全相反了。

可见,道德沦丧不光是商人奸诈,这顾客也是对别人带着太多的成见啊。

其实,真正能够成为大商人的,无不遵循这个成语的本意“无尖不商”,要的是一个不欺不瞒的诚实本分,而“无奸不商”之商是永远成不了大气候的。

#头条文化#

7小时前

3

西施姑娘 3星

共回答了345个问题 评论

语言或者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歧义,最终是以讹传讹,越走越偏。成语是中国人比较喜欢用的词语,其实很多很多的成语都被人曲解了。这里我就举几个例子。

万人空巷

很多人以为是冷清的一个人都没有,其实意思恰恰相反。意指很多人都往一处跑,一致住宅房子没人。用来形容有什么热闹的活动,或者庆典之类的,人山人海,热闹非常。打个比方,国庆大阅兵,大家齐聚天安门,真是万人空巷啊。

蓬荜生辉

这个本来是指别人到自己家来,或者别人赠的字画挂到家中,使自己倍感自豪和光荣。可以看出来是个谦词,但是搞不明白的人经常乱用,以至于贻笑大方。

望其项背

表示可以追的上、赶的上,通常加以否定字表示赶不上,比如李世民的成就,非我等所能望其项背。但是却被很多人用来哀叹“只能望其项背了!”

文不加点

指写文章飞快,不经涂改就完成了。千万别用来说他写文章不加标点哦!

明日黄花

这个出自苏轼词里的成语,本指到了第二天黄花都枯萎了,也不新鲜了,比喻已经过时的或者失去价值的消息。但是现代人的脑回路太清奇,认为明日的就是好的,经常拿来乱用,更是创造了”昨日黄花”这个词。也是相当厉害了,不知道小时候语文都是体育老师教的缘故!!!

诸如此类的成语,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大家在学习我们传统文化的时候,最好多翻一番查一查,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中华文明永久的魅力,也不至于自己丢人。

4小时前

49

电工也疯狂 1星

共回答了199个问题 评论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俗语无毒不丈夫。“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是现代汉语中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一句俗语,可这句俗语亦非其原来面目。溯其本源,许多人都认为“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俗语是由“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讹变而成的。他们认为,“无度不丈夫”中的“度”是指气度,和“量小非君子”中的“量”合起起来正好构成“度量”一词,后来在流传的过程中“度”字才被讹传为“毒”。这种解释看似合情合理,其实却是想当然之说,理由有二:其一,“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之说严重违反了汉语对偶句的平仄规律;其二,在明代以前的典

籍中找不到相关的书证。

其实,追根溯源,俗语“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是由“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演变而来的,其大体意思是说:对仇人不痛恨的人不是君子,对敌人不狠毒的人成不了大丈夫。在元明清三朝的笔记、话本、传奇、杂剧、小说中,“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俗语的用例多得举不胜举。如:元·关汉卿《望江亭》杂剧第二折:“便好道‘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元·马致远《汉宫秋》杂剧第一折:“教他苦受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98回:“常言说得好:‘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清·李玉《清忠谱》第六折:“〔付〕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一俗语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自元朝以来,正统的儒家伦理文化、道德价值体系、社会政治及伦理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市井流氓文化急剧膨胀,诸如“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人善有人欺,马善有人骑”、“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无奸不成商,无谎不成媒”之类带有浓厚流氓文化色彩的俗语在民间大量产生,并被人们广泛使用,而“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就是其中之一。由于这句俗语中所表达的思想与正统的儒家道德思想格格不入,所以在其产生后正统儒家文化的维护者们试图通过同音替换的方式将“毒”曲解为“度”,为了与“度”对偶,他们又将“恨”替换作“量”,使“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讹变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但是或许是由于“无毒不丈夫”这句俗语的生命力太强、对人们影响太深的缘故吧,“度”字始终没能将“毒”替换下来,结果就形成了“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俗语,并流传至今。

1小时前

20

个性派 1星

共回答了161个问题 评论

我要说个值得商榷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是我们最常见的版本,也是很多人指责孔子愚民思想的重要依据。但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只要稍微改一下句读整句话的意思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仅仅加了两个逗号,整句话的意思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翻译出来就是:“老百姓可以被支使就由着他们,如果老百姓不能被支使就教育他们,使他们知道”我觉得这其实才是孔子的本意,因为挺符合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

24小时前

6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