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哲学思想以及形成原因

小小潘金莲 4个月前 已收到3个回答 举报

笑解香罗带 3星

共回答了317个问题采纳率:99.3% 评论

孔子是春秋未战国初时的鲁国人,最早从政,后开始到各国游教。亲身经历了中央集权下各诸侯国和谐共处的大家庭,到集权崩盘各诸侯国都想当老大的战国争雄。诸侯国之前战争不断,血流成河,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自小受西周礼乐的熏陶,青少年目睹时代的变迁,成人经历社会动荡的坎坷,孔子在为官和游学的过程中,在与各种各样的思想碰撞之中,慢慢形成了自己对社会发展变化根源的看法以及如何让社会回归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思想体系。

天子之国,天子为尊,分封诸侯为卑。侯王之国,诸侯为尊,异姓士大夫等贵族为卑。士井之地,贵族为尊,平民奴隶为卑。种姓之村,族长为尊,族人为卑。一家之户,父母为尊,子女为卑。这种位有先后、职有大小的顺序是上天安排的,是血脉传承的。每个人对上要敬畏、尊重、顺应,对下要仁爱、呵护、关心,要各司其职,各守其份。这是周礼的基础与核心。

孔子基于周礼的基础之上,结合社会动荡与变革实际,更加系统阐述了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庭无论社会稳定期或是动荡期都能秩序井然,家庭元素功能没有发生紊乱的根源,再次強调家庭父子、夫妻、兄妹的关系法则,以及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要性。

同时孔子虽然继续強调君与臣、臣与民的尊卑贵贱的先后秩序关系以及与之上的社会道德风尚的同时,更是大声疾呼要仁爰、要爱民。作为天子或诸侯要爱惜自己的子民,绝对不能无限制压榨和盘剥他们,社会不仅“目无尊长”会乱,对下人欺压过甚也会乱。孔子的这种有别于周礼的理念到了旬子和孟子就演变成了民重君轻、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的治国思想。

孔子思想学说是基于社会大统前提下的社会道德规范及国家治理体系,但对于诸侯纷争、战火不断、秩序混乱不堪的社会,显然过于超前。尽管当时孔子很卖力地到处游说,所到之处都受到冷落,孔子的宏大的思想蓝图到孔子死都没有着地生根。

都自命不凡,都想当老大,何谈尊卑和秩序?丛林拚杀抢地盘,何谈道德?

丛林社会角逐大王,看谁的牙齿更锋利,看谁更铁血。战国时期的秦王赢政靠铁血把不服气的一个个灭掉,一统天下,登上了天子的宝座。

赢政把自己称之为始皇帝,希望他打下的一统江山从他开始,代代相传。始皇靠铁血打下的江山,他依然想使用铁血守着江山。但让始皇帝永远想不到的是,手无寸铁、命如草芥的百姓竟敢造反,而曾在自己身边唯唯诺诺的奴才竟然趁火打劫,百万威武雄师竟这么不堪一击,強大的统一的帝国竟然只活了十四年就寿终正寝了。

到了汉朝刘邦一统天下后,让他最纠结的恐怕就是如何守着这若大的江山。还能重复秦朝的国运?肯定万万不能,要想摆脱短命,守江山肯定不能光靠铁血。

铁血只能征服人的肉体,必须还需一种东西征服人的内。在汉朝历届天子们苦苦寻觅之中,被天子御用文人们不断的包装、精心打造下的孔子思想终于走进了天子们的法眼。

孔子的尊卑观,可以让天下人都得认命,这是上天安排的,天命不可违逆,而天子就是天使,上天的化身。孔子的忠孝观,可以让天下的奴才明白,忠君是天底下的大忠,服从天子是天㡳下的大孝,忠孝两全是全天下人的楷模,可以光宗耀祖,福荫子孙。孔子的仁爱观,可以让人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要爱仁、要爱天下,别因为一点不平就想打打杀杀,就想造这个人的反,造那个人的反。

8小时前

27

孤独爱浪 3星

共回答了355个问题 评论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儒家思想是一门包罗万象宏大思想,经历几千年的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华夏民族的骨髓,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半壁江山也不为过,甚至还传播至亚洲各国,乃至世界各地。那么这门伟大的思想是怎么形成的呢?

任何一门思想都不是凭空而产生的,想要成一家之言,需要具备几个条件:

首先创立者资质要好,就如佛家所说的“慧根”,参悟能力学习要强,这要天赋。

其次是要有好的导师,“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好的导师引导能让创立者少走弯路,学习更有方向和成效。

第三,此外创立者本人也要刻苦,俗话说 “勤能补拙”,先天条件好,又加上刻苦努力,这样的人不成功也难。

第四,所谓时势造英雄,综合孔子思想形成,也是如此。

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与“礼”,前者是体现是人道精神,人道精神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不可或缺。后者体现是的礼制精神,也就是现代社会所强调的秩序和制度,这两者对于构建文明社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因此,孔子的思想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延展性和生命力,即使穿越千年,仍能熠熠生辉,他的思想只会被不断丰富,不会被颠覆和取代。

孔子的哲学思想:

1、以“仁”为核心的 哲学思想。

2、以“德”为核心的 政治思想。

3、以“仁”、“得”观点贯彻始终的伦理思想。

4、以“有教无类”为核心的 教育思想。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6小时前

50

那年那女 2星

共回答了275个问题 评论

孔子哲学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括天道观、人道观、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哲学思想体系。其哲学思想可简约的概括为:"命--礼--仁--知--中庸"。"仁"是其核心 ,他认为“仁”即“同情和爱人”,“仁”是孔子对春秋时期仁爱思想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社会政治伦理观念。

3小时前

46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