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山的雨影效应

难再得 4个月前 已收到4个回答 举报

爺偀俊 2星

共回答了95个问题采纳率:99.4% 评论

雨影效应是伴随地形降雨产生的现象,用于解释地形抬升降水,在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显著差异。

具体的当山地迎风坡发生地形抬升降水时,其背风波可表现出晴好天气,形成雨影。雨影效应的天气学解释是湿气会在迎风坡产生降水后,由于水汽饱和度下降,在背风坡出现的干绝热增温,以及山地自身对地形降雨云系的阻滞效应。

由于雨影效应与特定的地形和风向相联系,因此会在一些地区反复出现对天气预报具有参考价值。

在气候尺度上予以效应,可以部分解释山地背风坡的干燥气候与迎风坡形成反差。

16小时前

21

待谁归 1星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评论

雨影效应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地理现象,即山的迎风坡多雨,而背风坡少雨干燥。

这是因为山脉阻隔暖湿气流,把水汽集中在迎风坡,水汽聚集并到达一定强度时,就会下雨,同时背风坡常年不能接受水汽,以至于蒸发量相对更大,使土壤相对干旱。

这种现象被称为雨影效应。

形成过程

暖湿空气在前进途中,遇到地形阻挡,被迫沿迎风坡爬升,空气中的水汽因冷却凝结而形成降水,这叫地形雨。地形雨发生在山的迎风坡上。在山的背风坡,因气流下沉,温度不断增高,空气难以达到过饱和,所以降水很少,形成雨影区。

与焚风效应的区别

雨影效应

雨影效应:山脉高峻能阻隔季风,形成雨影效应。在迎风坡一面降水增多,背风坡降水较少。

焚风效应:气流翻过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干热的风。J.汉恩是最先解释并研究了这种现象。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亚洲的阿尔泰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北美的落基山东坡等都是著名的焚风出现区。中国不少地区有焚风,比较明显的如天山南坡,太行山东坡,大兴安岭东坡的焚风现象,其增温影响甚至在多年月平均气温直减率上也可促使作物、水果早熟,强大的焚风可造成干热风害和森林火灾。冬季强焚风可引起山区雪崩等。

焚风,其英文名称直接借用德文源词,最早是指气流越过阿尔卑斯山后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山谷的一种热而干燥的风。实际上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焚风,如北美的落基山、中亚西亚山地、高加索山、中国新疆吐鲁番盆地,甚至太行山东麓也曾出现过焚风。

14小时前

1

沐筱晓 2星

共回答了92个问题 评论

喜马拉雅山分为东西两侧,东侧为迎风坡,西侧为背风坡,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所以称为雨影效应

11小时前

5

我很固執 4星

共回答了467个问题 评论

夏季喜马拉雅山西南部受西南季风影响形成迎风坡降水丰富,山体海拔较高,东北侧水汽无法到达形成雨影区。

7小时前

40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