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角山吴妈庙介绍

囡亾暖被窝 3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西城樓閣 4星

共回答了402个问题采纳率:90.4% 评论

南有湄洲岛妈祖,北有兴角山吴妈。这个吴妈乃是信众遍布全球的吴圣天妃,作为海峡三大女神的吴圣天妃,原名吴媛(俗名吴四娘),公元649,生于江苏省浮海白鹤村吴家庄名医世家。

自幼天资聪颖,博闻强记,随父上山采药,辨别百草,学成祖传医术,针草治病,惠及穷苦百姓。为了抗婚,美若天仙的她毅然离家出走于公元670年入闽,一路南下后定居兴角山结庐而居,潜修道学,为当地百姓问诊,并云游四方悬壶济世,救病治伤,在医疗不发达的古代,成了百姓心中的“药女神”。

同时,其带来中原先进农桑技术,在闽越地区鞭地涌泉,鞭石筑坝,兴修水利,至今莆仙南北洋和东西乡的一些水利工程,皆留下其功绩。在海殖方面,至今兴角山上留有古代为涵江区哆头等沿海渔民育苗海殖的鲎池和蛏池遗址等景点,其事迹在闽越,甚至海峡两岸及东南亚等地广为传颂。目前,全球共有分灵宫800多座,信众1000多万,尤其遍布闽赣、台湾及东南亚各地,而位于兴山村上宫街的兴角宫是全球奉祀吴妈的祖庙。

千百年来,民众所以敬奉普通女子吴媛,更获得朝野一致高度定位和赞赏,不仅因为她是兴化大地第一尊女神医圣,还有太多的“济世安民、造福一方”的传奇故事。

公元679年,游洋、钟山、石苍一带的兴泰里发生瘟疫,适逢盛夏,病情蔓延。吴媛得知后,连夜下山进入村落查探病情,废寝忘食调配药方。人们照单抓药,蒸煮,送给病者煎服,果然,瘟疫得到急速控制并逐渐消退。四方百姓感念恩德,择了吉日焚香备礼,叩谢上天赐下一位仙女解救人间苦难,至此,方圆百里之内的民众都开始称呼吴媛为“吴仙姑”。

莆田的南北洋历史上曾是汪洋大海,后地壳变迁上升为大陆,但皆为荒地。公元679年,距吴媛离家已有十多年了。吴媛的二哥吴兴带着全家人牵挂入闽寻觅胞妹,沿路听闻吴媛事迹很快的找到了仙游县的兴角山。

多年未见,吴兴惊叹于胞妹的变化,被其仙灵般的风姿和出神入化的道行所震撼,遂决定留下来和她一起修行。彼时,吴媛正在为荒芜的北洋之地探究治水之道。而后在兄长吴兴的帮助下整理了一些有效方案,并将计划告知家人。

家人听闻她们这一善举,非常赞同,决定倾资捐助治水工程。于是兄妹俩雇工百余人,日夜施工,开始修筑为后世所感恩称颂的杜塘长堤,受益范围达172个村庄,良田18万多亩。故杜塘之东、木兰溪之北,统称北洋平原。

公元714年农历六月初一,吴媛上兴角山巅采药,时近晌午,坐在巨石上闭目养神,遂化蝶升天,享年65岁。在她逝世后,唐玄宗爱妃江采萍(即梅妃),启奏吴四娘在莆仙的功绩,为此朝廷御封她为吴圣天妃。

同年,百姓感念其恩德,把其生前修道仙庐改建为原有九宫庙的兴角宫,塑像纪念,尊称吴妈、大妈、古妈、三妈(台湾)、慈感娘娘、太乙仙姑、吴氏圣妃、显圣天妃、法主仙妃、吴圣天妃等。自此,吴媛成为百姓心目中的女神,而兴角山下始建于唐朝的古朴的兴角祖宫,现仍保留着明清时的建筑模式。

而该宫被人们盛传的“四娘针”“四娘青”(泛指吴四娘开出的用于治疗各方病症青草药秘方),传颂至今,在民间广泛受用。

时隔1300多年后的2011年,后人在游洋镇兴角山下发现吴圣天妃女神的故居遗址——兴角祖宫(俗称“上宫”),主祭吴圣天妃同时还供奉陆上女神临水夫人陈靖姑,海上女神妈祖娘娘林默,是莆田最早一处同祀三尊莆仙女神的庙宇,也俗称作“三女神庙”或者“三妈宫”、“三妃宫”、“三后宫”等。

随后,在上宫祖庙鼎力支持下,涵江区信众乡民领衔捐资,汇集五湖四海朝圣者,共发动民间筹资600多万元,在吴媛修行遗址的兴角山峰上,修建了吴圣天妃殿。

随后,民间又自发集资上千万元,以天妃殿为中心,陆续建成了天妃路、观音阁、望海亭、观景台、仙梦洞等系列朝圣景点,让兴角山迅即变成融朝圣溯源、避暑疗养、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天妃文化朝圣公园。

8小时前

4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