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了清朝三代皇帝的朱三太子到底有多少实力

放心纵火犯 3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花自飘逸 3星

共回答了31个问题采纳率:92.4% 评论

明朝的崇祯皇帝总计有3个儿子,分别是朱慈烺、朱慈炯和朱慈焕。其中,朱慈烺是皇长子,也是崇祯皇帝的太子。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进攻京师。走投无路的崇祯帝逼周皇后在坤宁宫自缢后,又用剑砍了袁贵妃和女儿长平公主,与对待女儿的方式不同,崇祯在死前命太子、皇三子、皇四子分别藏匿于公卿贵戚家中。希望三个儿子突围,并且安排亲信太监护送。崇祯计划让儿子逃到南京,然后重建大明王朝。很可惜,,3个皇子一个也没有逃出去,先后都成了李自成的俘虏。

随后,李自成带着三位皇子进攻盘踞山海关的吴三桂。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李自成试图利用3个皇子招降吴三桂。可是吴三桂已经投降了清朝,在两面夹击的情况下,李自成率农民军和吴兵、清兵大战于山海关,打了败仗,然后迅速撤离北京。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杀死崇祯帝这三个皇子。

第一个儿子朱慈烺

清兵占领北京后,一直隐匿于民间的太子朱慈烺才找到其外祖父周奎府上投靠,并于妹妹长平公主抱头痛哭。但周奎却将太子献于清廷,清廷借口说太子是假冒的,杀死了太子。并且把证明太子不是假冒的15个人也全部杀死,而说太子是假冒的周奎等人都活了下来,周奎因此还得到清廷的特别嘉赏。“摄政和硕睿亲王,赏故明周后父嘉定侯周奎、缎百疋、银百两。”特别有意思的是出了个真假太子事件。同时有两个太子出现在清廷和南明弘光政权,结果都给当成假太子杀了。两边都不想要一个真的明太子在身边。

第二个儿子永王朱慈炯

朱慈炯的母恭是皇贵妃田氏,崇祯十五年(1642年)三月被封为永王。从李自成那边逃出之后,朱慈照后来出家做了和尚。

康熙年间,朱慈炯被清廷擒获,经过审讯发现,朱慈炯并非顺治8年、12年、13年、16年和康熙12年,起义军所用的“朱三太子”旗号的皇子,他就是真实的朱慈炯。

按理说,到了康熙12年之后,清朝国家基本稳固了,加上康熙所述的要善待明朝皇室,留他一命有何不可?更何况朱慈照做了和尚,对清廷没有丝毫威胁。但康熙却依然要杀他,于是康熙帝效仿多尔衮,以冒充假皇子的罪名将其杀死了。

第三个儿子朱慈炤

世人多将朱三太子误作五皇子朱慈焕,其实真正的“朱三太子”是朱慈焕的同母哥哥----四皇子朱慈炤。这一误读与五皇子朱慈焕的“玄机慈应真君”的道号有关。

  朱慈炤与五皇子朱慈焕同母。他才是困扰满清七十多年的真正的“朱三太子”。崇祯十五年三月,田妃病情沉重,“三月二十一日,册封皇四子为永王,田贵妃生,甫十龄,妃久病请封,且云“恐不及见”,故亟慰之。”

  最小的皇四子永王朱慈炤应该是兄弟姊妹中最幸运的一个,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撤离北京后,在大顺军中与哥哥定王失散,朱慈炤被李自成部下一个姓毛的将军带着逃到河南,他们卖了战马,买了耕地,准备种地为生,但是由于清朝查捕起义军风声很紧,毛将军自顾不暇,只好扔下朱慈炤又南逃了。朱慈炤当时只有13岁,自己便从河南往东南流浪到他祖先朱元璋的故乡安徽凤阳。凤阳有一个姓王的乡绅,在明朝时作过谏官,了解到永王的身世,收留了他,并且让他冒充自己的孩子改名叫王士元(倒过来念即为“原是王”),和自己的孩子同窗读书。在王给事中去世后,朱慈炤十八九岁,他就又离了凤阳,流落到江南,因无所依靠,便到一座小庙里落发为僧,苟延岁月,偷生度日。后来又流浪到浙江余姚的一座古庙里安身。有一日一个姓胡的乡绅来到此庙,在闲谈中发现朱慈炤才华过人,便说:“子有如此才学,何为流于空门?”于是把他带到自己家中,改换衣帽,边耕边读,后来又把女儿嫁给了他,朱慈炤便在这里住下来,以余姚王士元为名靠教书为生。并且组成了有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个孙子的大家庭。过了些年,又通过朋友的介绍到山东张岱霖等人家中教书,到山东后改名叫张用观,他小心谨慎,唯恐暴露,所以在山东时,和李方远等人认识了二十余年,李家只知道他是浙东名士张老先生,连他在浙江时名叫王士元也不知道,当然更不知道他叫朱慈炤,是先朝的皇子了。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已经七十五岁的朱慈炤在山东被清廷捕获,全家处斩。本人被凌迟处死。由于满清入关打着”为明复仇“的口号,所以为了安抚中原民心,清政府表面上善待崇祯皇帝的后人,善待崇祯未死的女儿长平公主。但是皇子就完全不同了,皇子必须死。朱三太子案的爆发使满清政府陷入两难之中,为了既达到杀光前明流亡贵胄又不引发民愤的目的,清政府采取了之前的惯用手段,以假冒皇子的罪名将朱慈炤及其家族全部杀害。至此,明王室所有男性子孙几乎全部被肃杀殆尽。

清朝在北京定都后,明朝皇室后裔和遗民相继建立了弘光、隆武、鲁监国、绍武、永历等割据政权。明朝有这些抗清的旗帜,自然不必再去寻找遁迹民间的皇迹。

直到1662年南明永历帝被吴三桂杀死,南明最后一个割据政权灭亡,对清廷来说,“朱三太子”本人并不可怕,但“朱三太子”这面大旗的感召力却不可轻视。所以,每次爆发以“朱三太子”为名号的起义,都会让清廷如坐针毡。

4小时前

35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