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事物

饮尽风尘 2个月前 已收到3个回答 举报

偽祢變乖 2星

共回答了215个问题采纳率:94.4% 评论

世间万物皆有他存在的理由,栽什么树开什么花,种什么因结什么果。是与非,善与恶,丑与美,那只是人们对事物本身的一种评价和对比。当你看淡了这世间万相,你会懂得:世间万物皆有因,善恶美丑是评论。是非善恶只是人们评价事物的标准,像衣服,乞丐穿着破衣烂衫,美女却穿的华丽时尚。若不用这标准去看事物,那么,是亦非是,非亦非非,善亦是恶,恶亦是善,丑亦是美,美亦是丑。事与物的存在是定数,就在于人们怎样去看待他怎样去评价他。就像路边的那坨屎,狗的眼中它是美味,人见了却捂鼻绕过。所以说,你有你的思想,我有我的光芒,有你有我这世间才有得欣赏。

11小时前

27

伤觞蝶恋錵 1星

共回答了172个问题 评论

我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不要从单一的角度去看,那应该从多种角度去分析,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看待某一种事物。

我们身边的事物有好有坏,如果我们从单一角度去甲乙看待的话很可能只看到他的某一面,这样的话,我们所得到的结论都过于片面化,不具有说服力,换句话来说,如果我们从单一的方面去看待某一事物的话,我们所得到的结论,其价值并不是非常大,可能会存有一定的缺陷,所以我们应该从多角度从多方面的加以分析。

有一些事物在表面上看它是坏的,可能有诸多不称心如意的地方,但如果我们从多方面去加以分析,从进一步的角度去加以看待的话,可能会发现它好的一面,所以对待事物,我们就应该从多个维度加以看待加以分析,这样我们所得到的信息也更加全面,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也更加清晰。

事物我们不要只看它的表面,我们要注意它的内在分析,这样我们还能够得到更有价值的结论。

对于“事”,毫无疑问要运用理性,使之趋向最优解。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这里,此时如果不分别,那便是糊涂;对于“物”,人的一切偏见皆来源于分别。有人把白云想象成刍狗,是对“美”的歪曲,也是对原本与自然相应的自由之心的束缚和不觉察。

人是“物”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头脑中的美丑观念是彻头彻尾的偏见。男人相对花心,女人相对痴情。正是因为男人的美丑观念太过强盛,女人的弱势迎合使其加剧。之前说“用坚定的怀疑去接纳一切”,后面省略了“事物”二字。接纳一切表示面对未知需要无限包容。坚定怀疑是因为人太容易被眼前的假相所迷惑。相之所以假,既是因为有人自欺,也是因为有人欺人,与相本身无关。

所以,事物的本来面目,既包含了对于“事”的理性认知,又包含了对于“物”的真实还原。这便是“如实关照”。《人类简史》中把宗教产生的原因归结于人类由于文字的产生而获得的虚构能力。如果说因为虚构能力而让人获得了“神性”,那这虚构能力同时也就具备了“真实不虚”的特性。

世间的游戏都是一样。引无数人疯狂的足球,如果外星人看了,恐怕它们很难理解这么无聊的游戏为什么会让人趋之若鹜。人心之舟并不必然驶向真善美,这从现代文明的污染可见一斑。为什么人类在走向文明的进程中会丧失“淳朴”? 不踩草坪不随地吐痰并不是什么优良的驯化,人类在文明之旅中变得“不自然”是显而易见的。

放纵,是指人的行为不符合道德规范。事实上,人的自律应该远超于此。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受百般牵扯而不得自由,他却认为自律会导致不自由,这是可笑的。自律的根源在于潜藏于人心底的对于“真善美”的自发性的无止境追求。拥有不被一切相所诱的超然,才是真自由。而后,方可游离其中,此刻你所见的“事物”才有可能真实不虚。即便如此,也只是起点,因为在无限的未知面前,“你”永远渺小。

9小时前

49

妖异的美 3星

共回答了360个问题 评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我们亦不是天地,亦不是圣人,唯有依心而论,花开花落,潮涨潮汐,皆随它而去,莫困于心,莫惑与情,莫驾于行,世间万物皆是如此。 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心若如此,何拘泥于万物,于心,于情,于行,皆是一场空,人生本就是场修行,窥其法门,然心,情,行也! 心,于万物,不贪,不痴,不嗔,皆可为,心如止水,任万物生,勿扰勿困! 情,于万物,不喜,不悲,不伤,情之所至,便是所有,勿生情绪! 行,于万物,不随波,不妄言,不冲动,于世间,但求身正,行一世之路,端一生之重! 故于万物,皆莫困于心,惑与情,驾于行,万般如此,于人世,自会心安,情定,行正!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6小时前

18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