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 是一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它反映的是啥

你嘲我笑 1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亲晚安 3星

共回答了308个问题采纳率:93.4% 评论

  

1.程门立雪是出自历史故事。  

2.程门立雪出自《宋史·杨时传》:“至是,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今洛阳),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游酢(音zuò)与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3.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7小时前

39

曖昧請衮開 3星

共回答了306个问题 评论

第一部分(简介)

“程门立雪”的故事见于《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二,其原文是:“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即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这个故事又见于《宋史》卷四百二十八《杨时传》,原文为:“(杨时、游酢)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第二部分(张岱观点)

“程门立雪”的故事流传很广,成为历代学界佳话。

但不少图画在表现这个故事时,一般把程颐画成坐在室中,弟子杨时、游酢则站在门外,杨、游二人身上都落上了雪花。

实际上,这是与事实不符的误解。

张岱年先生曾专门撰文《辨程门立雪》,指出《二程集》中记载明说“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显然二子侍立是在室内,并非在门外。

认为二子立于门外,实出误会。张先生还说“伊川瞑目而坐,是在作气功”。

应该说,张岱年先生指出的是正确的。

人们将“程门立雪”传为美谈,本意是在宣扬师道尊严。

只是“立雪”二字并不恰当,好像是立在雪中,其实是立于下雪之时。

让杨、游二人久久侍立,以至门外雪深一尺,恐亦非程伊川的本意。

伊川说“贤辈尚在此乎”,是他并不知二子尚未离去。

中国古来有尊师的传统,程门立雪,人们也以之为尊敬老师的典故,因此,后世以此作为尊师的典范来教育后代。如元虞集《道园学古录》中就有“将车昔念于聚星,就业常容于立雪”的句子。

第三部分(静的功夫)

由此,我们会想起另外一个故事。

当年,佛教禅宗二祖慧可前去拜见达摩祖师。

当时,达摩祖师正在静修,那夜,先是下起小雨,后来变成大雪,慧可顶着雨雪,冒着严寒,在山洞外一直站到第二天早上。

达摩祖师见他心诚意坚,于是就把衣钵传给他。

这是为什么呢?众所周知,禅宗讲顿悟,要求参禅者心静,心中万念俱无。

慧可能入静,并且达到一定的境界,所以达摩传给他衣钵。

程朱一派理学家讲求圣王之学,自认为是儒家道统的中兴大师,注重静坐、静修、诚、敬的内心修养功夫。

尤其是程颐,他可能从慧可立雪中悟到一定的道理,认为如果用主敬的方法代替佛道主静的方法,便很容易达到对伦理纲常的敬畏心,从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并能真心实意地去履行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达到慎独的精神境界,以虔诚的心理专一于天理。

程颐一生都是以此为目标的,如他65岁时,被遣涪州编管,在前往涪州途中横渡汉江时,水很急,行至中流,船几乎要翻了,船中人吓得号哭起来,唯独程颐“正襟安坐如常”。

同船父老问他时,他回答道“心存诚敬尔”。

“敬”是程朱理学的一种内心修养功夫,让自己的注意力时时集中于道德理性,一心想着天理,使内心不为外物所累,情感的发生都能符合天理;

“诚”则是通过持敬所要达到的纯然天理的状态和境界,“诚”时,人们心中只有天理,就不会被外界事物所累了,心中的邪念也就不复存在了。

程颐时时处处使自己处于一种涵养内心的状态,尤其喜欢静坐,静坐时使自己的内心关注于天理,并逐渐达到纯然天理的境界,通过这种静态式的功夫完成内心的道德修养。

面对“中流舟几覆”的险情会显出一副超然神态的程颐,忘却了当时的处境,长期的内圣功夫使他的心中“只有天理的存在”了。

程颐还特别要学生们练“静敬”的功夫。

杨时、游酢二人侍立时,程颐是早知道的,自己之所以瞑目很久,也许是有意考验二人是否领悟到了静敬之道。

杨时、游酢果然不负众望,尤其是杨时,程颐非常赏识他,当杨时南归后,杨时的政治地位和学术地位都相当高,史称“东南学者唯杨时为程氏正宗”。

元朝的谢应芳在一首诗中谈到杨时说:“卓彼文靖公,早立程门雪,载道归东南,统绪赖不绝。”

5小时前

2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