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父亲是谁 他是被谁杀死的

抽假烟 1个月前 已收到4个回答 举报

疯狂式颓废 2星

共回答了255个问题采纳率:97.4% 评论

曹操的父亲叫曹嵩。

曹嵩(?—193年),字巨高,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的父亲,东汉末年宦官中常侍大长秋曹腾的养子。关于曹嵩,他的身世有很多种说法。

路边乞丐说

袁绍讨伐曹操时,曾让手下的大才子陈琳写了一篇千古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里面提到了曹操的父亲曹嵩,说他是被乞丐收养的孩子,“父嵩乞丐携养”。但是因为袁绍是曹操的敌人,从出身上遍地敌人也是常用的手法,所以这个说法不太可信。

夏侯家族说

还有一种说法是,曹操的父亲曹嵩原来是夏侯家族的人,是夏侯惇的叔父,这个说法出自裴松之注《三国志》中的《曹瞒传》。从曹操集团中夏侯族人收重用的情况来看,也有一些道理。

曹参后人说

也有说法说曹操的父亲曹嵩是西汉名相曹参的后人。也就是那个著名的萧规曹随的曹参,这个说法出自《三国志》。前面的《曹瞒传》是吴人所写,这个说法确实出自曹操集团,不免有吹捧的嫌疑。

曹腾家族说

根据复旦大学的DNA研究成果,他们通过检测曹操后人的基因和汉朝古墓提取的基因,发现曹操不是曹参的后人,也不是夏侯家族的人,反而是与他的父亲曹嵩养父曹腾有血缘关系,那么曹嵩很有可能是东汉大太监曹腾从自己的族人那里过继来的孩子。

官至太尉,家财万贯

曹嵩的养父曹腾是东汉权势最大的太监之一,深得几任皇帝的信任,曹嵩利用养父的关系,一路飞黄腾达,升官发财,并且通过捐钱,一路做到了三公之一的太尉。这已经是位极人臣了。曹嵩是个大贪官,在为期间聚敛了大量的财富。然而没想到的是,这是这官位带来的万贯家财,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被陶谦杀害

兴平元年(194年),曹嵩和儿子曹德投奔在兖州的曹操,没想到经过徐州境内时,因为大量财物引起了当时的徐州军阀陶谦的觊觎,被陶谦派兵追上杀害。

12小时前

21

为君舞 3星

共回答了326个问题 评论

关于这一段历史公案的争议,还真不能怪到后人头上,因为《三国志》和《后汉书》中,对此事的记载也是自相矛盾,搞得后人莫衷一是。

一、《后汉书》中的记载

在《后汉书》中,对此事的记载有两处。一处在《陶谦》传中,另一处在《应劭》传中。

1、《陶谦》传的记载

“初,曹操父嵩避难琅琊,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这段记载并没有说明时间,但从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发兵为父报仇来看,应该是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或者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春夏之交发生的事情。

2、《应劭》传中的记载

“兴平元年(194年),前大尉曹嵩及子德从琅邪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

二、《三国志》中的记载

在《三国志 魏书 武帝记》中,对于曹操讨伐陶谦共用两条记载:

其一、(......初平四年)秋,太祖征陶谦,下十余城,谦守城不敢出。

其二、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

从这两条记载来看,曹操为父报仇一共发起了两次战役。第一次是在初平四年的秋天。自己的父亲被人所害,相信曹操在得知了消息之后,是不会耽搁太长时间发兵报仇的,可是没有得手。曹操第二次举兵为父报仇是在兴平元年的夏天,虽然残破了徐州,可是仍然没有得手。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曹嵩应该是在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夏季的时候被杀,《后汉书 应劭》传中所记有误。

三、曹嵩是否为陶谦派人所杀?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来分析一下陶谦是否有杀人的动机。

作为兖州牧的曹操和徐州牧的陶谦在政治地位上是平级的,但是兖州的经济条件却远不及徐州。兖州经过黄巾军的反复洗劫,已经是残破不堪。而徐州却成为了当时流民们的主要聚集地,百姓殷盛、谷物充盈,这已经引起了曹操的垂涎。作为乱世的诸侯,陶谦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般忠厚有余,才能不足,而是信用非所,刑政不理,并且积极地投入到争雄的行列中。

据《三国志 魏书 武帝记》记载:袁术与绍有隙,术求援于公孙瓒,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

下邳阙宣聚觽数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与共举兵,取泰山华、费,略任城。

由此可以看出,陶谦和曹操是有着矛盾的。尤其是在初平四年的春夏之交,陶谦举兵攻取泰山(太山)。我们要注意,这次事件中的另一个主人公应劭就是泰山(太山)太守。

不过,这段经过在《魏晋世语》中却有另外一种说法:“嵩在泰山华县。太祖令泰山太守应劭送家诣兖州,劭兵未至,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嵩家以为劭迎,不设备。谦兵至,杀太祖弟德于门中。嵩惧,穿后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时得出;嵩逃于厕,与妾俱被害,阖门皆死。劭惧,弃官赴袁绍。”

陶谦和曹操本来就有矛盾,是有着伤害曹嵩的动机的。曹操害怕陶谦伤害自己的家人,于是命令应劭护送家眷到兖州。可是,这个情报被陶谦侦知,于是派人来追杀,曹嵩被杀,应劭惧祸逃跑。陶谦顺势攻取了泰山的华、费,略任城。于是才引来了曹操出兵为父报仇。

笔者认为,《魏晋世语》中的记载才是历史真相,曹嵩确实是被陶谦派人所杀。至于这场凶案的直接凶手张闿应该是陶谦派去的领军将领。他在完成了杀死曹嵩的任务后,本来应该回去向陶谦复命,可是他贪图曹嵩的财产,又觉得自己杀死曹嵩,肯定会引来曹操疯狂的报复,陶谦是否能够保护住自己还未可知。于是,张闿就率军逃到了东吴。

张闿逃到东吴后,所说的奉陶谦之命杀死曹嵩并不是推卸责任,而是历史真相,只不过掩盖了自己贪图财物和为了保命脱离陶谦的事实。陶谦呢,在曹操讨伐自己的时候,正好把责任推给了逃跑的张闿。可是,曹操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真的是张闿谋财害命,那你陶谦为何要趁机攻占曹操的华县、费县呢?

四、结论

据上文,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定:初平四年的夏季,曹操为了防止陶谦伤害自己的家人,命令泰山太守应劭出兵护送自己避祸在华县的家人到兖州。不料,情报被陶谦得知,于是派兵截杀。应劭惧祸投奔了袁绍。张闿见钱眼开,兼之惧怕曹操的报复,认为陶谦将来保护不了自己,于是投奔了东吴。曹操发兵攻打徐州,陶谦把罪名推到了张闿身上

11小时前

32

囿沒囿續集 4星

共回答了452个问题 评论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后来成为中常侍大长秋曹腾的养子,於是改姓曹氏。

关于杀死曹嵩的说法有三种:

1、 曹操担心已经与陶谦正式开战,父亲在徐州琅邪不安全,迁移到兖州,路上(在徐州琅邪和兖州泰山郡华县之间)被陶谦派兵截杀;——持这种观点的为《三国志武帝纪》、《后汉书应劭传》和《世语》。

2、 曹嵩向兖州迁移,陶谦阴平守将和士卒贪利而截杀之;——持这种观点的是《后汉书陶谦传》。

3、 曹嵩向兖州迁移,陶谦专门派张闿带兵护送,张闿在半路贪利而截杀之;——持这种观点的是《吴书》。

西元196年,孙策任会稽郡太守时,委任虞翻为功曹。孙策非常喜欢外出打猎,虞翻劝阻他说:「您喜欢轻装便服出行,随从部下常常来不及警戒,士兵们常常感到辛苦。身为统率,如果不够稳重,就不容易树立权威。所以传说中的「龙」,一旦变成普通的鱼,随便一个渔夫就可以捕捉它。而白蛇自己放纵,在野外被刘邦斩杀。请您多加注意自己的行为。」孙策虽然赞同虞翻的话,但是却改不了坏习惯。西元200年,有一天孙策出外打猎追赶野兽,他骑的骏马速度特别快,随从的马根本追不上。正当孙策追赶猎物时,突然遇到许贡(前吴郡太守,为孙策所杀)三名门客,他们用箭射中孙策的脸颊。从后赶到的随从立刻将他们三人全部杀死,但是孙策也因伤势过重而去世。

8小时前

13

互相厌倦 2星

共回答了223个问题 评论

东汉末年,十常侍乱政,大汉天下也因此摇摇欲坠。后来,大将军合金建议天子下诏,命令西凉刺史董卓率领大军进京稳定局面。谁知天意弄人,在董卓率兵赶到之前,十常侍用计杀死了何进,何进死后,他手下的得力干将曹操和袁绍又率兵冲进皇宫,将十常侍赶尽杀绝,至此,这两股势力便同归于尽,谁也没有落得好下场。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他们斗得你死我活,却让董卓捡了个现成的,手里有兵腰杆子就硬,率领大批西凉兵进城的董卓自然成为了新的权臣。

而董卓得势之后便开始得意忘形,胡作非为,因此满朝的大臣恨不得将他食肉寝皮。直到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离京城之后,诸侯割据的时代便正式开始了。而曹操虽然刺杀董卓失败,却落得了一个舍命护国的好名声,因此获得了很多能人的支持,后来占据了兖州,被朝廷任命为兖州牧,成为当时实力比较强大的诸侯之一。

曹操稳定下来之后,便想把他的父亲曹嵩接到兖州来享清福。而徐州刺史陶谦一直想巴结强大的曹操,因此在曹嵩路过徐州之时,他便派遣自己的部将张闿沿途护送。而张闿觊觎曹家随身携带的财物,便在夜里假扮盗贼,杀光了曹家所有人,带着抢来的财物投奔袁术去了。而曹操得知父亲死后,立刻以复仇为名兴兵攻打徐州。那么问题来了,曹操的父亲是被张闿杀死的,他为什么不去追杀张闿,反而要一味地按着徐州打呢?

首先,曹操作为一方势力的当家人,是非常务实的。他的父亲已经被害死了,即使他可以把张闿剁成肉泥,除了获得了精神层面上的慰藉之外,没有任何实际的好处,反而白白地耗费了钱粮和时间。而把杀父之仇报在陶谦身上便不一样了,杀死了陶谦便等于取得了徐州,那可是一座拥有几十万百姓的大城啊!正好曹操早就对徐州垂涎三尺了,可是他一直没有出师之名,否则早就打过去了。而现在杀死曹父的凶手本身就是陶谦的部将,而又是陶谦派他去护送曹家人的,这笔账算在陶谦身上没有毛病。

不过,归根结底,亲手杀死曹父的是张闿。而曹操明知道张闿已经投奔了袁术,他又坐拥几十万人马,想杀死一个张闿可以说是手到擒来。但是曹操在攻取徐州之后,并没有要追究张闿的意思。难道曹操不想为父亲报仇吗?他当然想!可是,他已经以报仇为名向徐州用兵了,如果再改口说张闿才是他的杀父仇人,那么之前攻打徐州岂不成了故意挑起刀兵,图谋徐州吗?

这样做一来会彻底在天下诸侯心中失去信誉,二来会将自己陷入兴不义之师的尴尬境地,搞不好还会有被诸侯们围攻、瓜分自己的底盘的风险。既然曹操可以以报杀父之仇为名出兵攻打徐州,那么别人为什么不可以以曹操污蔑陶谦、实则为了图谋徐州为名出兵攻打曹操呢?以报仇的名义,曹操只能号召他自家的将士,而以维护大义和秩序为名,则可以号召天下诸侯的将士了。所以,曹操既然拿下了徐州,尝到了甜头,张闿杀死他父亲的仇也就只能忍了,有舍才有得嘛。

最重要的一点,张闿杀死曹父后投奔了袁术。而当时袁术的实力要比曹操强大不少,况且他还有个更加强大的兄弟袁绍在为他撑腰呢!像曹操这种人,是绝不会被自己的不良情绪误导,作出不理智的决定的。不仅如此,在当时诸侯割据的环境下,最重要的便是人才队伍的建设。倘若袁术不护着张闿,任由曹操把他从自己麾下抓走杀死,那么以后还有谁肯来为袁术效力呢?所以,袁术绝对不可能把张闿交给曹操,他反而会为了宣传自己爱护属下的名声而不惜代价地与曹操一战。本来曹操就不如袁术兵多将广,再加上个袁绍,自己是完全没有胜算的。所以,曹操放弃杀张闿并不是不在意自己的父亲和家人,而是当时形格势禁,迫于无奈,曹操除了咽下这口气之外别无选择!

4小时前

18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