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七之乱为什么历史上很少提及

媛命而已 3个月前 已收到4个回答 举报

一朵含羞花 4星

共回答了443个问题采纳率:90.4% 评论

也许是“于七之乱”太过残酷吧,历史上很少提及。“于七之乱”指顺治年间山东胶东一带一次颇具规模的农民起义,持续时间达十五年之久,具体事件可以查阅资料。这场起义给清政府打击的同时,更带给了百姓沉重的灾难——土地荒芜无人种,白骨堆山遍地磷。这样惨绝人寰的场景持续十几年,诡异事件和传说也就应运而生了。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本就是通过收集整理民间一些诡异传说,或揭露统治阶层的黑暗,或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蒲松龄又是山东淄博人,于七之乱演绎出的故事便成了很好的素材。

3小时前

3

哥依然高傲 3星

共回答了324个问题 评论

于七之乱,指清顺治年间山东半岛地区于七领导的一次颇具规模的农民起义,自首事至失败,起伏持续达十五年之久。

于七,名乐吾,字孟熹,行七。明崇祯武举人,山东栖霞县人。顺治五年(1648 ),他领导起义农民占据锯齿山。七年(1650 ),攻宁海,杀死登州知州。后清政府笼络招抚,授于七栖霞把总。顺治十八年 (1661 ),于七不堪压迫,再度起事,以锯齿、昆嵛、鳌、招虎诸山为根据地,活动范围及于栖霞、莱阳、文登、福山、宁海等县。清廷命禁军及山东总督统兵会剿。康熙元年(1662 )春,于七溃围逃去。起义失败后,清廷株连兴狱,对该地区人民进行血腥屠杀。事见《清史稿》、 《山东通志》、 《续登州府志》、《栖霞县志》等书有关记载。

在《聊斋志异》中多次提到于七之乱,详见《野狗》、《公孙九娘》等篇。

1小时前

28

你不必愛我 2星

共回答了243个问题 评论

于七之乱,即明末清初胶东农民起义,其核心领袖为于七,因而称为"于七起义"。需要说的是,于七的外祖父就是明朝的抗倭名将戚继光。

清初,因满清入关后执行残暴的民族压迫政策,在胶东一带激起民众的强烈反抗,于七先后两次率众起义抗清,是清初农民抗清斗争中规模较大的地方性起义。

这场起义给满清统治者带来沉重打击。为了镇压起义军,清军对普通民众实施了残酷的大屠杀,胶东"土地荒芜无人种,白骨堆山遍地磷”。因为杀人太多,不利于维护清朝统治,故清朝官方文献对此事讳莫如深,鲜少提及,只在《清史稿》、 《山东通志》、 《续登州府志》、《栖霞县志》等书中有相关记载。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曾多次提到于七之乱,详见《野狗》、《公孙九娘》等篇。

22小时前

3

薄荷水加冰 3星

共回答了305个问题 评论

因为起义失败后,清廷株连兴狱,对该地区人民进行了血腥屠杀,杀人太多,不利于清廷统治的宣传,因此后来的清廷君主很少提及。

18小时前

47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