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是什么 怎样理解

原諒我的愛 1个月前 已收到7个回答 举报

最爱八零后 2星

共回答了216个问题采纳率:92.4% 评论

             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

                                               糊糊李

     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很是有名。三个境界,出自三句词。

 

     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个境界,三个阶段,三个层次。

 

第一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出自北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景萧索,人孤独,然而一句“望尽天涯路”,是对“独上高楼”人的奖赏啊。居高临下,高瞻远瞩,哪里萧索了?这分明是对独坐读书忙的人的最好慰藉啊。 

 

     第二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北宋词人柳永《凤栖梧》。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而我平时更喜欢倒过来说:“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先有了目标,才会去为之努力,纵然身形憔悴、瘦骨伶仃,也是一种幸福。

 

我还挺喜欢这一境界的。为自己热爱的目标去努力是一种幸福。

     第三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诗词像不像偶像剧结局:众里寻他千百度,无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完美结局啊。不过,生活并不是偶像剧。可是妙的是,可能你并没有得到原来自己追寻的那个目标,可是那又怎样,自己已经不在乎了,经过千万里的追寻,见山见水见世界后,自己的格局、眼界早已变了。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顿悟是对自己的最好奖赏。

    独上高楼,境界提高;为伊憔悴,目标坚定;蓦然回首,醍醐灌顶。说的是读书,是求学,是做事,也是人生。

糊糊李,20190909

21小时前

47

趋炎附势 4星

共回答了48个问题 评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境界一:书到用时方恨少。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北宋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而王国维解读为: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通俗得来讲,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学无止境,同时,也要有一颗上进的心。当我们涉猎得越多,眼界越宽广,我们就越会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很少。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就变相的教育我们要多读书,开卷有益。

境界二:书山有路勤为径。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形象地表现作者的爱是多么大的艰辛和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衣宽也不后悔。

通俗的讲,当我们通过第一境界后,认识到读书和学习的必要性;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刻苦、勤奋、努力。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在告诉我们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

境界三腹有诗书气自华。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三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王国维以此词最后的三句为最终境界,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通俗的讲,第三境界不是刻意追求就能达到的,他它是随着你文化底蕴自然积累自然而成的。也就是说,不必追求鲜花和掌声,你只需要努力,待你成功后这些都会随之而来。正所谓: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再告诉我们真正的才华不是说出来的说,是自然流露出来的。

19小时前

29

果冻工会 4星

共回答了486个问题 评论

高中老师常说,要先把书读厚,再读薄。做再多题,万变不离其宗,根源就是课本上能找到的知识点。我想这是契合王国维所说的读书乃至人生的三种境界的。

比如我读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开篇看得一头雾水,多重并置的世界,听不懂的爵士乐,俄狄浦斯王的希腊神话,弑父娶母的预言,命运的交错等等。初读像门外汉一样张望门里面未知的一切,渴望了解,渴望大门打开。即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慢慢读进去后发现,这岂止是村上的一本小说,简直融会贯通了多部小说,到处藏着典故,包括致敬大江健三郎、《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等小说的情节化用。这不仅仅在读一部小说,而是在探寻不同于日本小说传统的“物之哀”的、村上所创造的没有时间流逝的永恒。再读像进入更广阔的天地,徜徉其中,乐得自在。即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真正读完才发现,这本三指厚的小说不过在说少年如何对抗社会而逐渐成长,并且认知到为追求而需要付出的代价。这才是永远、永恒的少年。主题其实很明确,兜兜转转,方才明白。即第三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6小时前

5

補酉告孓 4星

共回答了457个问题 评论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进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二境也。“纵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境也。

  人们爱词,更多是爱那种似愁非愁的古雅,爱那种寄情于物的衷肠。“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就那样悄无声息地潜入了心底最深处,欲语还休。词,便是如此,不过寥寥数字,便能将一个人的心境勾勒地淋漓尽致,而又不失丝毫美感。这样神奇之物,又怎能叫人不醉心。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评悟,我只能略知半解。诗词读着确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可谓乐在其中吧。遥想,南唐后主李煜那句“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便浮上心头。有着傲视天下的才情,却无奈投错了帝王家,将南唐江山拱手相让。若此生为平民,他的结果是否会不一样呢。“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这是那个奉旨填词的柳永,那个埋没于市井却散发了千年光辉的柳永。我时常想着,能咏出“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他,整日穿梭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中,心中到底是怎样一种凄苦呢。

  一本书完了,万千个故事也就此结束。千奇百态的人和事,一夜之间消失于世。昨天还是骇世惊俗,今天则平淡如水。虚无就虚无,过眼便过眼,人生本就是攥在手里的水,总是流逝,从来没有什么千秋万载。他们,终究是消失于那历史的长河之中。留下的,唯有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文字,代替他们诉说着另一个故事。

  人生一世,忽然而已。窃以为,与其说读《人间词话》这本书,不如说品味一首又一首的好词。每一首词,都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人生。或失意,或凄苦,又或是壮志难酬……一切的一切,都潜藏于每一个精美而古典的汉字里,等着后人去挖掘,去欣赏。 幸之,你我皆在其中。

12小时前

42

勿莣莪 2星

共回答了90个问题 评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古今凡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的“境界”论是其穷毕生心血学识所凝,同时亦来自于前人智慧的启迪。

早在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就提出了参禅三境界:“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从以上诸种“三境界”说可以看出,人生要走向宽阔光明、恬然通透、游刃有余的境界,只有一种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抵达,那就是心灵的不断攀登跃升。归根到底,境界是由人的主观觉悟和了解造成的精神状态,是人之一生真正的安身立命之处。思维向获得最大的自由和生命的永恒区域发展,智慧就上了一个层次。人对于人生愈有觉解,则人生对于他就愈有意义,这一过程,就是“我之自觉”的过程。人生的意义在于觉解,无觉解的人生便无意义。

7小时前

35

笑看世人颠 3星

共回答了346个问题 评论

一、王国维的人生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二、详解:

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西风凋碧树”,是一种烦躁的心情,诗人要观物,首先要摆脱现实的种种纷扰,破除一切我执,包括苦乐、毁誉、利害、得失,挣脱一切个人的私念,达到胸中洞然无物,才能达到观物之微。“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时,便入定,能去体会物之内在本质的美了。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把握,审美主体(作者)有一种择一的、固执的、终身无悔的精神,在探索着事物的美。这种美必须将事物个别的、外在的、偶然的东西跨越过去,得出普遍性的、内在的、必然的一种理念,用审美的把握塑造出美的意象,诗人在此境界的心情是平静、纯净、自然的,寻求一种自然的乐趣。一方面,这种寻求是艰辛的,使人憔悴和消瘦,同时,另一方面,这种寻求又是使作者的感情得到升华,达到完美的意境,虽然“衣带渐宽”,又是值得的,殉身无悔的。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说的是顿悟。经过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苦苦寻求,作者能用最明快的语言,将事物玲珑剔透的表达出来,浑如天成。这时作者的心情达到了无欲、无念、无喜、无忧的境界,获得了智慧。“众里寻他千百度”,表达了“慧”的寻求的艰辛,“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达了智慧的顿悟。诗人在艰苦的寻求中,豁然开朗,灵感顿生,妙语连珠,境显现得光辉耀人,情表达得沁人心脾,这是极不容易获得的一种境界。在第三种境界,诗人也从自己创作的诗作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达到了精神上的愉悦。

1小时前

2

美驻华大使 4星

共回答了4个问题 评论

读书三境界,是清代文学家王国维提出的读书理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1天前

32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