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县各村名的由来

笑忘隔世 2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大好娘们 1星

共回答了134个问题采纳率:90.4% 评论

镇政府驻地魏集。原名五姓店,明洪武三年,因水患,县治由恒水镇(今旧魏县)迁此,遂称魏县镇,简称魏镇,又称魏集。

  东关 该村建于明初,因紧邻县城东门而得名。

  南关 建于明初,因位于县城南门外,故称南关。

  西关 始建于明初,因地处县城西门外,故称西关。

  大北关、小北关 建于明万历年间,先民从外地迁此定居,因离县城北门较近故称北关村。后漳河泛滥,河流从该村中间流过,将村一分为二,后人按村落大小河南岸北关为大北关,称河北岸北关为小北关。

  西小门 始建于明初,因地处县城西小门外而得名。

  东小门 始建于明初,因位于县城东北小门外而得名。

  石辛寨、吴辛寨、冯辛寨、李辛寨 该四村建于明初,系山西迁来,四姓分立四庄。为防水患,皆绕村筑寨墙,故得名“新寨”,并名冠于姓氏。而李新寨原名李村,清末才改称新寨。后“新”字演变为“辛”字。

  范辛寨、南辛寨、王辛寨、栗辛寨 四辛寨距离较近,村名来历相同。皆为明初四姓先民由山西迁此所立。为防洪水,村均筑寨,取村名“新寨”,并冠于姓氏或方位,以示区别。后“新”演变为“辛”。

  杜疃 始建于明初,因杜氏从山西迁来时,在漳河滩上立庄定居而得名。后“滩”字演变为“疃”字。

  三田 由三里铺和田庄两个自然村组庄,建于明初。三里铺村因距县城三华里,且设有驿站(铺),故名三里铺。后因水灾,田氏一家数口流落此地定居,村名为田家庄,后人简称田庄。1961年将二村划为一个行政村,村名各取其自然村名第一字,即三田。

  岗井 明初奉诏迁此定居时,挖成一口水井,人们为保护这口水井,用一没底缸套在井口上,故称缸井,并引用为村名。后“缸”字演变成“岗”。

  冯小庄、常小庄 两村原为一村,明初辛氏从山西迁此立庄得名辛庄。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该村分为小辛庄、辛庄东两村。后常、冯两姓分别在小辛庄和辛庄东发展成大户。民国初小辛庄改常小庄,辛庄东改名为冯小庄。

  河里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因先民由外地迁来,定居漳河故道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将该村分为河里东、河里西两个行政村。

  西南温、南温店、东南温三村原为一村,称南温。因温姓于明初首居于此,取名南温。后有一条大名通磁州(今磁县)的大路穿过该村,村中设一旅店,该村又称南温店。明末清初该村西部独立成村,称西南温。宋姓从村中搬出,因位居西南温东故称东南温,也称宋南温。

  白仕望 唐朝朝廷一官员的卫士奉诏迁此定居,为求官兴旺,取村名小仕旺,后“旺”演变为“望”。后白姓由山西迁此,人渐多,遂改村名为白仕望。

  董河下、梁河下、朱河下、刘河下 四村紧密相连,系明代董、梁、朱、刘四姓先民由外地迁此所立。因紧邻漳河,处于下游,故取村名河下。各村冠于姓氏。

  马于村、魏于村、孟于村、常于村、邢于村、靳于村 明初马、魏、孟、常、邢、靳六姓先民由山西省迁此,分别在一棵古榆树周围立庄,古榆树枝叶茂盛,先民取村名榆村,并各冠以姓氏。后“榆”字演变为“于”。

12小时前

40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