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 特点和影响

聆听那寂寞 1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孤单说想你 4星

共回答了485个问题采纳率:92.4% 评论

发展:

明太祖废丞相后,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君权空前加强,全国政务最后都丛集到他身上,弄得他十分繁忙,遇到重大问题又无处商量.于是便在洪武十三年(1380),置四辅官以协赞政务.不久,四辅官因年老致仕或病死,未再设置.洪武十五年(1382),明太祖又仿效宋朝制度,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秩皆五品.不过,当时重大政务仍由明太祖自操威柄.

明成祖即位后,选拔一批亲信的大臣“并直文渊阁,预机务”,阁臣的设置从此成为常制,内阁制度基本形成.

成祖时,内阁之称谓、体制、职责各方面,基本上形成,但地位仍只五品,既无独立之办公室,六部的奏章,亦不先往内阁,故权力仍不大.到后来,杨士奇、杨荣、胡广等先后入阁,实权与地位皆有所提升.终明之世,内阁制度的演变,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仁、宣时期内阁权势显著提升.仁宗即位,阁臣由五品提升为三品,大学士杨士奇等与吏部尚书蹇义同有密封奏事权.而杨士奇等为三孤(从一品)升尚书,形成虽居内阁,官以尚书为尊.此时期内阁制度的另一演变,乃条旨制度之出现.条旨又称票拟,即阁臣草拟对各种奏疏之处理意见,用小条贴于奏章上,供皇帝参考采用.由是阁臣取得处理国家大事之实权,利用详审奏章加以票拟之机会压制六部,票拟往往成为敕谕发至全国执行,阁权日重.

土木之变后,景帝即位,内阁制亦起变化.从不置官属变为下辖诰敕房、制敕房,两房均设中书舍人任书办.英宗复辟后,内阁制得进一步发展,乃首辅制度之出现.内阁大学士多至六、七人,少则三、四人,多以入阁先后、资历及君主之意愿,选定一人为首辅首揆,即内阁首领,一切大事及票拟,均由首辅主决,《廿二史札记‧明内阁首辅之权最重条》谓:大事皆首辅主持,次揆以下,不敢与较.至此,内阁制度逐渐完备,首辅成实际上之宰相.

第二阶段是世宗嘉靖至神宗万历年间,乃内阁制之全盛时期.

英宗时又发展出影响内阁权力之司礼监.时内阁所拟之批答需交宫中司礼太监批红,即由司礼监之秉笔太监遵照阁中票来字样,用朱笔楷书批之.由于正统以后,君主宠信宦官,以致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阁臣不得不仰俯宦官鼻息,内阁权力一度衰落.

内阁制之演变由宪、孝以至世、穆,力权日见提升.阁臣每以宰辅自居,世宗嘉靖初年,杨延和以迎立有功,又得君主重用,使阁权渐重.其后,夏言、严嵩、相继为首辅,俨如宰相.至穆宗徐阶、高拱主持内阁,独断专行,形成世宗、穆宗间阁权的高峰期.神宗年幼即位,张居正出任首辅十六年,推行一系列的改革,国家大事皆由其主理,内阁制至此已发展至巅峰.

神宗以后内阁权力日渐衰退.居正死后两年,即祸发身后;盖神宗亲政不免追修受制的前怨,而张居正一手提升之阁权,亦因而大变.

神宗亲政后对张居正的报复,令继位之阁臣懔于专制君权的神圣不可侵犯,加上各部大臣与言官俱求摆脱内阁制缚,致后来之阁臣不敢揽权自恣,只能外采舆论,内迎君主旨意,内阁权力难复旧观.此外,万历中叶,神宗荒废政事,长居深宫,不与阁臣接触.其时内阁或比附结党,或受制阉宦,或沦为宦官鹰犬.熹宗天启年间,魏忠贤专政,内阁作用更荡然无存.思宗刚愎自用,国家又内外交困,内阁己不能发挥作用.

特点:

1. 形成时期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从永乐开始,历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内阁,皇帝「其不接见臣下而能统治天下者,以有阁臣票拟故耳」.但是,他们谁也不敢担当违反祖制的罪名,谁也不愿从己经取得彻底胜利的皇权中,又拿出一部分给阁臣分享.所以内阁进展缓慢,而且始终未能成为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2. 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

阁臣与皇帝矛盾,除了反映为封还诏旨一类以外,很多反映为阁臣在中叶以后不断提出辞职.

皇权与内阁矛盾,亦反映为明代阁臣善终者少,有政绩的不多.明代内阁权力不稳定,虽然有严嵩,张居正之显赫,但他们一是乘皇帝静摄而代行皇权.一般阁臣来说,由于基本上都是文学侍从之臣出身,入阁后权力之大小,只决定于票拟被采用的情况,所以呈现为不稳定,没有保障,没有连续性.

与汉、唐、宋相比,明代辅相的业绩并不显著,这一方面固然与入阁前之资历有关.汉、唐、宋之宰相都要经历郡邑,而明之阁臣却基本上出于翰林院.他们没有从政经验,不知民间疾苦,对政事自然难以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但另一方面,则由于他们权力不稳定,被司礼监挤着,被皇权压着,即使有抱负也难于施展.

显然,这样的内阁只能助长皇权,而不可监督、约束皇权.有明一代,内阁始终未能成为对皇权的威胁,从这个角度来说,朱元璋废丞相的目的是达到了.

3. 内阁受制于司礼监,矛盾深刻,但又不得不走司礼监的路子

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监有批朱权,是内外相维的双轨制.但双方地位的特殊性使内阁难以与司礼监抗衡,双方权力的大小,又是以皇帝的向背为转移而互相成比,因此,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相维相济,而只能有对权力的激烈争夺.皇帝宠信司礼时,司礼尽夺内阁权力,如刘瑾、魏忠贤时;否则就是权相出现,如严嵩、张居正时.

严嵩、张居正之显赫,还得讨好司礼监,就是明证.

综观有明一代,内阁对宦官之干政,虽亦起过一点制衡作用,如成化年间,由于阁臣一再坚持,汪直主持的西厂一度被撤.但总的来说,内阁是越来越受制于司礼.内阁为司礼监扼制,以致明代成了宦官为祸最烈的朝代.

15小时前

1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