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表现了苏轼对什么的宽大胸怀

美芽媽媽 1个月前 已收到4个回答 举报

当街听风 1星

共回答了107个问题采纳率:92.4% 评论

但愿人长久这个词句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要想知道这个词句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宽大胸怀,需要从苏轼创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和他当时的生存处境来分析。这首词作于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职,他的父亲苏洵已在十年前去世,弟弟苏辙(子由)在济南任职。苏轼到密州任职虽然是自请出京,但却是迫于无奈,并非是出于本意。当时宋朝另一位文学大家王安石就任宰相,正在推行新法,但苏轼的许多师友都反对新法,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大部分受到打压,苏轼在京城也受到迫害,为了避难才自请出京,到地方上去做官。苏轼到密州任职时已近不惑之年,宦海沉浮让他有点看破红尘,但理想信念并没有消失,虽仍保持着积极的人生态度,但进取心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父亲去世以后,苏轼和弟弟苏辙之间的感情变得更加亲近,彼此之间经常有书信来往。苏轼性格豁达,历经磨难之后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书信中经常对弟弟进行开导,让其做事情不要太锋芒毕露,以免被对手抓住把柄惹下事端。苏轼表面上有点及时享乐的意味,实则是明哲保身的一种手段,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对策,才让他在宦海沉浮中始终能够化险为夷。苏轼毕竟是一个才思泉涌的一代文豪,到哪儿都会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在密州任职时文学方面也多有建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在密州时期最杰出的代表词作,作者的情思在词里有充分表达,在这里不作深入分析。秋天的肃杀之气总会让人有一些感伤,甚直会让人想入菲菲,敏感的词人尤其如此。人生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曲折,但苏轼却并没有放在心上,反而欢饮达旦,这需要宽大的人生胸怀。不管苏轼当天晚上和谁在一起喝酒,也不管他的酒量有多大,通宵畅饮一定会使人大醉。难得的是苏轼醉着仍然保持着清醒,并且写出了一首流传百世的优秀词作。但令人遗憾的是,仲秋月圆之夜把酒言欢,本应是亲人团圆之时,但月圆人不圆,何况心里想的是情同手足的同胞兄弟,自然会让作者心里产生几分感慨,填词一首也就难免的了,否则就辱没了词人的名头。这首词和王维的«九月九曰忆山东兄弟»诗有得一比,相交之下,词中表达的内容更丰富一些,也更能触动读者的心弦。苏轼也多想为朝庭分担一些忧愁,可残酷的现实总是让人无奈,人世的沧桑已经让作者的性格变得老成。到这样的年龄应该把人情世故看透了,不会再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人生匆匆如白驹过隙,功名利禄都是过往云烟,只有生命和亲情才是最重要的,人好了一切都好。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希望自己的年龄活得更大一些,这也是人之常情。连乡野村夫都知道好死不如懒活着,何况是满腹经纶的士大夫阶层,作者自然把生命看得异常珍贵。在仲秋节想起弟弟,可见兄弟之间的感情深厚,两人之间的感情既包含亲情的成份,也包含友情的成份。两人虽然相距不远,但相聚在一起的日子却不是很多,心里自然会生出许多感慨。虽然自己不能把握自己的生命,但是心态好了有可能使生命得到延续。如果真能长命百岁,那是自然赋予的造化,也是自己心里时时刻刻念想的好事。我想这可能就是作者写下但愿人长久这个词句的本意吧。

8小时前

25

遗失伱的情 3星

共回答了308个问题 评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 自己得不到的,也会祝福他人都能得到。

6小时前

20

八回囧 3星

共回答了352个问题 评论

“但愿人长久”一句出于苏轼《水调歌头》,这首词全名为《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我们要想理解此句表达的胸怀,必定要看此词的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公园1076年)的中秋佳节之时。熙宁七年—熙宁九年,苏轼在密州当任,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诸城。当时一到任苏轼就写下了“今年好风雪,会见麦千堆”的诗句,期盼着农民会有好收成。

不料,时年就遭到了严重的蝗灾,出现了“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的景象,因此,在任时,苏轼大量的时间都在积极赈灾,虔诚斋戒吃素,为民祈福。当时,因为收成差没有足够的粮食吃,民间就有人把“多余”的孩子扔到街上,于是他就找人收养,由官府每月拿出粮食来补助,由此可以看出,他着实爱民疼惜苍生。

苏轼在密州的生活十分清苦,但他厌倦汴京的党争生活,在地方任职更能完成他真正的心愿,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扎根在基层,真正为老百姓办事。所以,这一时期,他的作品中充满着对地方百姓的关怀和对未来的期许。而地方的自然风光也给了他更宽广的创作视野和生活经验。

因而,苏轼的词在密州时期有了重大发展,初步形成了豪放的词风。我们都知道苏轼所在的宋朝,是婉约派词风大为流行的年代,比如代表词人柳宗元之词,多表达莺莺燕燕,凄凄惨惨戚戚之情。而正如苏轼自言,“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说明苏轼有意开宗立派。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所作《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次年所作这首《水调歌头》都是这一时期豪放词作的代表。前一首昂扬乐观,同仇敌忾颇为壮观;后一首则抒发了团圆时节的郁郁不乐之情,尽管充满苦闷和伤感,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还是回到了苏轼惯有的乐观,对未来仍然有憧憬。

 现在我们再回看《水调歌头》本身。中秋团圆时节,他想起兄弟苏辙(字子由)在济南不能赶来团聚,那时他们已经分别了七年,不禁心潮起伏,写了这首词。

明月在天上,我只拿酒与它对酌,不知道天上宫阙是何年月?向往天上的纯洁,但是又眷恋人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探求人生悲欢离合,正如明月的盈亏,永远无法改变。但是,诗人并不消沉,而是以旷达的祝愿作结:只要人长在,纵然千里阻隔也能共赏同一明月。可见,苏轼想到不能与亲人团聚,但是知道兄弟在远方也安好,也能看到同一片天空和月亮,心里便觉得安慰。

这首词虽然给人朦胧和惆怅之感,但是词境辽阔明快。南宋著名文学家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所以,这首经典的“但愿人长久”才能流传至今,为人所慨叹,因是它包含了世人共有的感情,人生实苦,但饱含对生活乐观的希望,期望花好月圆人长在,亲人爱人朋友都能永远相伴的淳朴情怀。然而,人生又受限于生命短暂,对于逝去的亲人,吟诵此句,更有一种纪念逝者的悲戚之情。

 

 

3小时前

32

赎颜剧 2星

共回答了243个问题 评论

在这句之前他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几句才是他豁达的原因:因为世上本来就有很多事情是无奈的,人力不可以改变的,比如月的阴晴圆缺,人的悲欢离合。此时苏轼和弟弟苏辙是分别的,这是不能改变的。既然这样,那就希望我们都能长久地望着一轮明月,这样也是足够的了。这就是苏轼从自然人事中得出的体悟,使其有了一份豁达的情怀。

21小时前

13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