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公平秤来历

囄莂悸兯 1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忘却何必忆 4星

共回答了452个问题采纳率:99.5% 评论

大宋公平秤。关于它的来由,和传说中的包青天的故事有着很深的渊源。

在我们从小看的包公戏中,有段《陈州放粮》的故事,讲的是当年古陈州连年灾荒,贪官王逵“大秤进,小秤出”,百姓苦不堪言。而当时包拯奉旨到陈州放粮,为示公允,特让人制作一把官秤,杜绝官商坑民,这就被称作“大宋公平秤”。

11小时前

43

黃花大鬼女 2星

共回答了294个问题 评论

“老包”真名叫王惠,原在河南第一毛纺织厂工作,1998年底,因厂里效益不好,王惠下岗了。那时候,仿《清明上河图》而建的清明上河园刚开业,王惠细看《清明上河图》,发现有位老者在称重量、做交易,又联想到《宋史》里包拯陈州放粮、弹劾贪官、制作大宋公平秤的典故,便在清明上河园里开设了这把“大宋公平秤”,自己扮演“包公”,配合擅长的脱口秀表演,为来往游客提供娱乐。

60元订制一杆大秤,60元买一根木梁,还有一套200元的包公行头,就这样,王惠的小店开张了,定价是每位游客称重一次收费1元。第一次营业是在1999年1月的一个周六,清明上河园里游人挺多,一两个小时内王惠就挣到了47元钱。这令王惠喜出望外,要知道,在他下岗前一个月的工资也不到300元。更令王惠充满信心的是,接下来的几天,他的小店一直备受欢迎,等待称重的游客们常常围了里外几层,还有游客说他收的太少了。于是,一个月后他将价格涨到2元一位,半年后又涨到5元一位,如今价格已变成10元一位,仍然有游客排着队让“老包”称一次重。

王惠的这杆“大宋公平秤”一称就坚持了20年时间,偶尔他外出办事,还会有人打电话询问他什么时候回来。寒来暑往,平桥下的这间小店铺成了清明上河园里不可或缺的景观,王惠这位“包公”也成了开封的旅游形象大使,甚至有外地人专程来开封找他拜师学艺。

王惠喜欢这份工作,不仅仅把它当作一门生意。他坦言,如今清明上河园增设了夜游项目,一天下来,他要站将近10个小时,这份工作并不轻松。王惠认为,开封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浸润其中,他也得懂文化,并且有责任和义务宣传开封。

别看每位顾客的说辞只需要持续四五十秒的时间,现场根据顾客的职业、面相、交谈等少量信息,即兴创作出一段演讲,有时看似调侃或“油嘴滑舌”,能让人听了轻松愉快,意犹未尽,其实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长期积累。用王惠的话说,“胸无点墨可不行”,“要诙谐幽默,还要寓教于乐”。

王惠的业余生活是被阅读学习所占据的。一有空,他就会通过看书、上网等方式,学习各地的风土人情、市井文化,甚至连外国的历史地理也要了解。王惠说:“关键的词语要背下来,记扎实,很考验人的!”不仅如此,王惠的表演还得跟上时代潮流,比如最近,他就在段子里更新加入了“小鲜肉”等词汇。当然了,除了每天两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王惠的表演深受客人喜爱,离不开他小时候学习山东快书所积累的“

9小时前

16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