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为什么一定要吃月饼

徘徊遇你 1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扩张爱情 2星

共回答了90个问题采纳率:98.5% 评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提起吃月饼,肯定是八月十五少不掉的,为什么呢。古人把对团圆的期望,比做八月十五圆圆的月亮。虽然我们不能见面拥抱,但是可以抬头看到一轮相同的明月。仿佛就是在一起一样。把思念也化作个月饼。摸得到,吃的着,虽不能团圆见面,但有明月一起观。月饼送思念。

8小时前

37

读书时代 3星

共回答了382个问题 评论

中秋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是人们汇聚亲情、友情、乡情的理想港湾。而对于爱吃的国人来说,任何节日里,“吃”都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中秋节尤甚。

中秋节可以没有别的活动,但是不能不吃月饼,否则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个中秋节没有过。月饼已经成为中国中秋节的必要元素,成为中秋节的主要象征物。人们都吃过月饼,却不见得清楚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是怎么来,它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和典故?

一说是,唐朝时,唐高祖李渊(也有说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并于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高祖大喜,接过装璜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另一个著名的传说,则与朱元璋有关。元朝统治者横征暴敛,民不聊生。朱元璋准备联合各路豪杰起义抗元,但官兵搜查的严密,消息传递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几年后,大将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传说更多是先人为了满足自己或孩子们的好奇心而编出来,寄托着先人的某些情感和诉求,大多是不可信的。

至于月饼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众说纷纭,唯一有据可考的是出现在明代的文献中。明代沈榜所写的《宛署杂记·民风》“八月馈月饼”条目下说:“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这里的月饼跟现代的月饼已经很相近了。

而经历代发展,如今的月饼纷呈异彩。按产地分有:京式、广式、苏式、台式、滇式、港式、潮式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从馅心讲,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饼等;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三大类……总有一款适合吃货。 在明代的文献中也记载了那时的中秋习俗,在刘侗、于奕正所著的记述明朝北京风俗的《帝京景物略》如是描述那时候的中秋习俗: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纸肆市月光纸,绩满月像,跌坐莲华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

从这不难看出月饼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用途就是:祭祀,用以表达人们感恩自然,崇拜自然。只是经过的历史的改变,月饼做供品的功能随之也淡化,但月饼的“团圆”的寓意仍然传承不息。

现在,很多人感叹,跟其他节日一样变淡了。节日的变淡消逝的不仅仅是氛围。传统节日不止是一个时间点,它承载这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认同。就像月饼不只是食物,更是团圆的一种象征。

至于我们为什么要吃月饼,月饼只是一种承载体,一种仪式感,它更多的作用是提醒我们该回家看看,该跟家人团聚一下了。

6小时前

19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