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芗剧起源哪年

玫瑰与狗 3个月前 已收到3个回答 举报

宝貝咱惜伱 2星

共回答了291个问题采纳率:95.5% 评论

1948年

芗剧又称歌仔戏,用闽南语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

主要流行于福建省九龙江下游漳州平原的芗江流域。,曲调优美,长于抒情,音乐极具特色,民歌色彩浓郁,

说唱特点明显,尤其是“哭调”的丰富动用,有极强的感染力,极富闽南乡土特色。

16小时前

50

古典思凡 1星

共回答了170个问题 评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台湾歌仔戏和闽南改良戏在漳州芗城合流,

(明万历廿八年(1604年),1海澄人李碧峰、曲文字《新刻增补戏队锦曲大全满天春》二卷。“深林边奇逢”、 “朱文走鬼”, “山伯会英台” “尼姑下山”等)

14小时前

42

祂失之交臂 2星

共回答了253个问题 评论

流行于福建省龙溪、厦门、晋江和台湾省以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区。闽南的民间说唱“锦歌”和歌舞“车鼓弄”、“采茶仔”(采茶褒歌)传入台湾后,经过“歌仔调”、“歌仔阵”等几个阶段,发展形成“歌仔戏”。1芗剧928年,歌仔戏班三乐轩以回乡祭祖为名,来到闽南龙溪白礁(今属龙海县),回台时,经厦门作首次公演。由于语言相同,观众感到十分亲切,满城争看,歌仔戏从此盛行于闽南。抗日战争初期,歌仔戏被视为“亡国调”,遭到禁演。老艺人邵江海等从“锦歌”中再改编出一种“杂碎调”,并改进了大小哭调,吸收了民歌、山歌、褒歌和潮剧、高甲戏、京剧的部分曲调,创出了一套新的唱腔和伴奏曲牌,称为改良调,并把歌仔戏称为“改良戏”,重新进入城市,搬上舞台。他们编演了《六月飞霜》、《卢梦仙》、《安安寻母》等剧,在城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后来,漳、泉各地业余改良戏班社不断涌现,有挖笋农民组织的“筍仔班”,卖豆花小贩组织的“豆花班”,麻袋工人组织的“布袋社”以及“水仙班”、“咸草班”等,一度发展至200多个。因其流行于龙溪芗江流域,1954年,定名为芗剧。

11小时前

31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