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举流程

寂寞恐慌 3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你妆花了 2星

共回答了74个问题采纳率:91.5% 评论

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武将的选拔,就连重文轻武的宋朝也不例外。

那么,古代选拔武将的考试都考什么呢?

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

通常来说,武举考试设七个科目,各有具体标准。

一为长垛,即远距离徒步射箭;

二为马射,即骑在马上射箭;

三为马枪,即骑着马使用长矛挑刺;

四为步射穿札,即射箭穿透铠甲;

五为翘关,即举重;

六为负重,即背米五斛,行走二十步;

七为才貌,即身高六尺以上,说话流利,应答如流。

早在唐朝武则天时期,武举主要选拔将才,与文举比较,其重要性不及文举,武举出身的地位也不及文举的进士。

那时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武力值很重要。

到了宋朝,随着火药的应用逐渐频繁,武功再高的战将也挡不住火器的进攻。

因此宋代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还要考问军事策略,比如孙子、吴起兵法等。

到明朝,明朝武举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直到成化十四年,根据太监王直的建议,以文科为例,设武科乡、会试。

那时候考试内容主要是马步弓箭和策试。

武举考试真正的创造性提议变革则是在火药武器十分广泛的万历末年,对武举考试也有了创造性的提议。

有朝臣主张设“将材武科”,初场试武艺,内容包括马步箭及枪、刀、剑、戟、拳搏、击刺等法;二场试营阵、地雷、火药、战车等项;三场各就其兵法、天文、地理所熟悉者言之。

这么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提议,可惜并没有引起朝廷重视。

到了清朝,武举的重视程度大为加强,武官科举出身者数量不断增大,在军中占有很大比例,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

因此,民间习武者争先恐后参加武举考试。

清代武举为国家提供了大批人材,其中产生了不少杰出人物。

12小时前

26

关于毛不易 2星

共回答了89个问题 评论

武进士是明清时武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以清代为例,在乡试文科举行之后的两个月,即于同年十月开武科乡试。其内容分内、外两场。外场试学射、步射、技勇等,内场默写武经。在实施过程中是以外场为主。

  会试也有武科,于乡试武试的同年九月举行。各省的武举人参加,其考试的内容与乡试武试同。主试武试名额无定员,临时根据外场合格情况请旨定夺。通过会试的贡士,取得参加殿试的资格。

  武贡土在复试之后参加殿试。殿试可分为三日:第一日试马步箭,第二日试弓刀石,第三日带领引见,等侯钦定甲第。武进士殿试经钦定御批,分为三甲:第一甲赐武进士及第,第一名为武状元,第二名为武榜眼,第三名为武探花,第二甲赐武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武进士出身。

  一: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二: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三: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四:殿试,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也称廷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

  一甲是前三名,头名是武状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称为“鼎甲”,获“赐武堤及第”资格。二甲十多名,获“赐武进士出身”资格。二甲以下的都属三甲,获“赐同武进士出身”资格。殿试的规格很高,一般由皇帝亲自主考。考试揭晓后,在太和殿唱名,西长安门外挂榜,并赐给武状元盔甲。然后由巡捕营护送武状元归第,炫耀恩荣。

  第二天,在兵部举行盛大的“会试宴”,又赏给武状元盔甲、腰刀等,赏给众进士银两等。清代科甲等级差别甚大,同样是武进士,一、二、三甲的等级和荣誉却大不相同。自然状元是出尽了风头的,登第后的三天内,可以披红挂彩,上街夸官,真所谓春风得意、风光十足了。

  殿试以后,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予官职。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是清朝武举第一科,当时规定武状元授正三品的参将,武榜眼授从三品的游击,武探花授正四品的都司。二甲授正五品的守备,三甲授从五品的署守备。

  康熙年间又有变动,改为一半授营职,是直接带兵的官,另一半授卫职,是皇帝的宫廷侍卫。雍正五年(1727)规定,武状元授御前一等侍卫,武榜眼、探花授二等侍卫。再从二甲中选头十名,授三等侍卫。其余全在兵部注册授于守备等营职。雍正以后各朝武进士的授官情况还有一些变化,不过所授品阶基本上以康熙朝定制为准,没有太大的变更。

11小时前

24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