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教育方法李玫瑾

彻底的喜欢 1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甜味仙 5星

共回答了50个问题采纳率:97.6% 评论

李玫瑾,3~6岁是孩子性格形成和塑造的重要阶段,家长的唠叨是金科玉律,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育儿的方式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更加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还有成长过程中的感受,也是我一直比较喜欢的教育观念,3~6岁这个年龄段正是孩子性格和习惯培养的重要时期,80%的性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是这个时期形成的。

11小时前

42

巴黎夜雨 4星

共回答了412个问题 评论

3岁以前,关系是教养的根基

有一句话说:再苦再难,也一定要把孩子带在身边。

因为早期情感的缺失,会造成亲子间终生的隔阂,也将成为管教中最难消融的问题。

李玫瑾教授曾多次强调,孩子在3岁以前,父母一定要亲自养育,给予孩子积极的关注和回应。

孩子刚出生时,是脆弱而孤独的,他们不会动、无法说,养育者的回应,构成了他对世界的信念。

哭的时候有人哄,难受的时候有人抱,饿的时候立即得到满足,这样稳定而积极

的关系,会让孩子获得最深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这种亲密的情感关系,在发展心理学上被称作“依恋”。

许多时候,我们会有一种误解,似乎身为父母就天生拥有管教孩子的权力。

可当孩子逐渐长大,他们对所有的劝诫置若罔闻时,才会揭露一个事实:

身份从来都不是管教的关键,孩子情感上对父母的依恋,这种心理上的引力,才是他愿意听从教导的源头

换句话说:依恋,才是教养的根基。

如果父母错失了建立依恋的阶段,没有和孩子进入亲密关系,那么教养会变成世界上最难的事情。

网剧《重生》中,宋春丽老师饰演的娄颐,曾是主任医生,退休后还支撑着一所公益学校。

娄颐专业能力强,善良仁爱,可拥有大爱的她,却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她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投给了工作,唯独忽视了孩子。

她无数次把孩子忘在了幼儿园;

记不清孩子的生日是哪天;

孩子行为异常时,只有谩骂和责备;

直到儿子范凯失踪,她在寻找的过程中才恍然发现,儿子早已滑进了罪恶的深渊。

加拿大心理学家戈登·诺伊费尔德说:行为问题的背后,几乎都是关系问题。

孩子逃离、叛逆、不服管教的背后,隐藏的是对父母依恋关系的缺位。

作为父母,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连接好亲子间的这根心理脐带,才能在漫漫成长中,拥有引导孩子的力量。

6岁以前,性格决定最终的成败

李玫瑾教授做客《圆桌派》,说过一句犀利的话:

“六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十二岁之后,父母的话就是垃圾。

孩子的问题具有滞后性,错过了培养的关键期,等发现问题时,原先只花1公斤气力培养的习惯,也许要花1吨的气力来纠正。

3到6岁是孩子性格培养的黄金时期,此时,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9小时前

8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