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服饰的产生和发展

多情的神 3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呐殇狠痛 4星

共回答了459个问题采纳率:93.6% 评论

龙蛇图纹是仡佬族服饰的起源,远古的仡佬族不会制作衣服时从未穿过衣服,用树皮树叶之类的东西披在身上挡羞和保暖。看到蛇脱皮蜘蛛在树上撒网,才想起为什么不像蜘蛛学织布,像蛇一样做一些能脱能挽的衣服。于是就用水麻柳织布做衣服,在衣服上绣上一些形同蛇身上的花纹的花边。

仡佬族人和中国古代“僚”人(音老)有密切关系。大约在2000年前,古代僚人就在贵州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后来不断迁徙散布到其他地区。自明代以来,许多史籍上都记载着:“仡佬,古称僚”。

大约在十九世纪中叶,仡佬族妇女上衣短仅及腰,袖背上绣鳞状花纹,下穿无褶长桶裙,整个裙子分为三段,中段用羊毛织成,染成红色,上、下两段多用麻织,一般有青、白色条纹,外罩青色无袖长袍,长袍前短后长,均绣有花纹,穿时从头上套下,脚穿钩尖鞋。男子多穿对襟衣,男女均以长帕包头。大约在三、四十年前,仡佬族服饰大多与邻近汉族或其他民族相同了。

仡佬族人善纺织、刺绣、蜡染,历史上因其服饰色彩款式不同而被称为“青仡佬”,“红仡佬”,“花仡佬”,“披袍仡佬”等。近代仡佬族的传统服饰也很有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长袖衣,衣上满饰层次丰富、题材各异的菱形或长条形图案,手法为蜡染和彩绣。下着百褶裙、勾尖鞋、腰系小围腰,也是满饰绣染。男子穿青布对襟密绊上衣、束腰带、长裤、布鞋。男女皆以花帕包头。大约在三、四十年前,仡佬族服饰大多与邻近汉族或其他民族相同了。

仡佬族男子多穿对襟上衣,长裤,白布或青布包头,穿元宝鞋或云勾鞋。妇女一般穿及腰短上衣,袖背上绣有鳞状花纹,下配无褶长筒裙。裙由三段组成,中间用土红色羊毛织成,上下两段是麻织条纹土布。外套圆领无袖、前短后长的贯头衣,头盘大发髻,用三条一丈多的布包之,后面露出六个头穗。

少女喜欢戴一端绣有红、黄、绿、紫等彩色花边的黑色头巾。以银首饰装饰,穿翘尖绣花鞋。仡佬族妇女擅长于纺织,服装面料都是自织自染的细布,结实耐用,朴素大方。

仡佬族服饰无论男女皆穿桶裙。裙料以染色羊毛线编织,或将一幅料横向连缀两端而成或用两幅横联而就。裙腰无褶皱,穿时以裙自头上贯通而下,故又名为“通裙”。男子穿短上衣,居住高寒山区者常外披毛毡一幅。妇女的衣服一般是长衣短裙,制作更为讲究、美观。不同支系所穿服色不同,人们依其服色而分别称之为红仡佬、白仡佬、青仡佬、花仡佬。如在衣领、衣袖、裙边绣以红花的被称为红仡佬。花仡佬所绣花边则为五彩色,且周身还缀以蚕茧为饰,累累如贯珠。

有一部分仡佬族服饰衣长仅尺余,在上衣外再套袍一件。袍无领无袖,有如布袋,于袋底中部及左右各开一孔,穿时头及手从孔中伸出,前胸短、后背长,袍上缀海巴(贝)为饰物,下仍着五色羊毛桶裙。他们被称为“披袍仡佬”。“剪头仡佬”则有女孩额上间发剪短,仅留一寸长,作为未婚标志的习俗。“打牙仡佬”有在姑娘出嫁前将两枚门牙打掉的习俗。清末民初以来,因仡佬族人口急剧减少,居住区域迅速缩小,大部分呈点状分布,各地仡佬族内部联系削弱以致消失,在汉文化广泛影响下,大部分改从汉装。

16小时前

34

领袖贵族 1星

共回答了108个问题 评论

仡佬族服装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很大变异。从唐、宋到明代及清代初期,仡佬族服装以男女均着“筒裙”为其突出特征。

筒裙在唐、宋时代又称“通裙”,用2幅横布“穿中而贯其首”,有的则用1幅布两端逢合而成。

这种服饰无褶,夹层,前后幅当中两条直褊稍宽,褊间均镶有花纹。

一般男子穿的“筒裙”较短,妇女穿的“筒裙”较长,而且花色繁多。

同时仡佬族妇女还在长筒裙外罩长袍,这种长袍一般用长数尺的青布在其中剪开口子后,从头笼下,前短后长,无袖无褶。

到了清代及民国初期,仡佬族男子穿“筒裙”已极少,大多穿无领对襟、斜襟长衫,长至膝下,袖大而短,常束腰带,劳动时撩衣前后一角扎于腰间。

14小时前

28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