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心经》中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的涵义

犀安路 1个月前 已收到9个回答 举报

阳光小姐 3星

共回答了38个问题采纳率:99.6% 评论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一个人的构成有内外相,

无明属于内相,

缘起的最初一念,

由此生现行,

由此而颠倒执着,

熏染种子,

再坠无明,轮回不止,

无明尽则已经觉悟了。

(十二因支成我,五蕴成我,皆因无明)

如果简单归纳:六根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都可以说还在色相上,无非粗细而已,所以经里只提五蕴皆空。也就是说,人的一辈子(我)无非都是这样的形态这样的境相,如果你执着而放不下,每一个形态境相都会形成挂碍,导致颠倒,没有一天能够自在(其实通达内外相者不多)。

记住:内外境相形态是必然,你似乎无法控制或改变,但有一个主人翁是你的自然,那就是心。心不乱,世界自然安好,风轻云淡,你也自在(无我之心才能空)。

1小时前

25

對吥起 3星

共回答了311个问题 评论

无明是为五阴所覆,不得自在的境界。即是愚痴,即是暗昧,即是轮回,即是凡夫的境界。

无明尽是通过修行去除见思二惑,打破五阴的蔽覆,得到解脱的境界。即是智慧,即是般若,即是涅槃,即是二乘圣者的境界。

无无明即是不住凡夫的境界。

无无明尽即是不住圣者的境界。

既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两边不住即是中道,即是佛陀的境界。

21小时前

33

逃避选择 3星

共回答了351个问题 评论

心经重在‘心’,需要与金刚经互相印证,既其中一句无所住而生其心,佛经朴素又复杂,普通的语言想解释清楚会进入无限循环的逻辑使人发狂,可以理解为无理由的烦恼、因果等,如一个圆的无始无终,鸡与蛋的先后之争将自寻烦恼,生生不息如宇宙自然的运行,你只是其中的一粒沙、一粒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60字的心经要整体看,是一个整体修炼的过程,认知宇宙,要‘随波逐流’,不产生执念与分别心,过多的解释恰恰是执念与分别心的体现,空不是没有,是放下无执念,如流动的河水不会停留,你有没有意识宇宙星辰也在那里运行,不因你的‘想’而改变,这就是佛经教给我们的,只能用博大精深来形容了

18小时前

24

对白呢 2星

共回答了281个问题 评论

说白了就是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懂得感恩,学会放下,心有所仰,行有所止。佛法缘圆,道法自然,不希你看破,但望你有度。渡人者渡己,渡己者渡人,守德行善,孝老尊幼,还何惧可有!

14小时前

5

情书嫁火 3星

共回答了300个问题 评论

我只是简单给你讲下,更深层的领域只能你自己去悟。“无明”指轮回中的众生心智被虚幻的妄想和迷障所困,无法求的真相的状态。无无明,字面意思就是“没有无明”,就是有“无明”并不是一个实在的存在,是假象,“亦无无明尽”字面意思:也没有“无明”被除掉,无明既然是假象,是内心幻象,所以并不存在要去除什么东西。《金刚经》其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就是法空观,你所在的这个世界一切的一切都是虚假的,并不实在,包括你要去除的这个“无明”,也是假的,并不是真的有一种实在的东西叫做无明,可以被你去除的。真实的实在,并不存在无明这个概念,也不存在消灭掉无明的概念。所以你要做的,不是去除掉一个不存在的无明,而是学会放下“无明“和“消灭无明”这个二元的概念。

9小时前

44

以后陌路 2星

共回答了219个问题 评论

世间一切不是本有,都是随缘而合,为了方便就起了名字。这短句告诉大家,连“无明”这个名字概念也得舍弃,怕大家执着真有个“无明”东西存在。

3小时前

7

咾嘙硪唯一 3星

共回答了342个问题 评论

A《心经》: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没有不能识破的无明,也没有可被尽识的无明。换言之,在追求真理的路上,可以无穷尽地走下去,行者无疆!也可以这样说,世出世间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无穷尽的探究下去,苦(有些众生这样认为)海无边。

1为什么十方三世,佛国之数,量如恒沙?就是因为因地菩萨在体悟真如的路上,契入点很多;并且在每一个契入点上,无穷尽地深入下去,都可以造就庄严佛国。

2 三大劫,无尽幽远的时长,让人不可思议。尽管《法华经》上有龙女转瞬即佛的记载,流行于汉地大乘的修法,通常仍认为需要三大劫的时长,方可慢慢成佛。为啥修心之路这么慢长呢?就是因为几乎所有的大乘宗派,都强调一门深入不假方便,从而(若不转变认识的话)在破识无明的路上,便要无穷尽地行进了下去,岂不知《心经》早有教言“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当然愿无穷尽地行进下去的修心者,途中自能得识其它路径上不会出现的绮丽风光。

3 佛祖在各种经中明确授记,地藏观音普贤文殊等很多菩萨,尽管心路各异,都终毕至佛。除地藏因“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外,以代表智慧的文殊的成佛之路最为慢长。为啥以慧取佛,心路最长呢?无它,就是因为慧攻无明,其路至永,若不转心,无有穷尽。可见,慧路亦邪!

4 文殊实佛师,般若乃佛母。证取真如的修心路上,以般若破识无明,毫无疑问路是对的,但真如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的真如路上,用来识破无明的般若能例外吗?《金刚经》有教言“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震聋发聩警钟长鸣。

B 愿益有缘

24小时前

20

荒森人静 4星

共回答了454个问题 评论

心经是佛教博大精深的经典之一。最浓缩的经典之一。

开篇就提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密多时…这是观察自己,照亮内心的开始,整篇经文都是讲述放下,放松身心,寂静无一物,和天地融化一体。达到真正的一尘不染的境界。自然就征得菩提。自然三藐三菩提。整篇经文讲述空性自在本来面目。六祖慧能那著名偈语,是对心经的最好阐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而其中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更是提出了,连这个空性的思想都不见了,都没有了,只当天地一片浑圆真正一体。无生无灭,无动无静,还归本源。六祖慧能之所以能成佛祖,自是悟透了心经真谛。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细细思量,堪称经典注释

16小时前

25

家養小怪獸 2星

共回答了208个问题 评论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有一些难度。难度在于,以我们三维物质世界的人的理解、感受去揣摩佛的境界。这就是为什么佛学中不可说,不可说的道理。

很矛盾,如果不说的话,广大信众永远也不会明白,说了吧,又是词不达意,总之就是一个字,难。

下面笔者试着去阐述一下心经中,尽量地用语言去接近这句话的含义。

理解这句话,首先讲一讲无明。

无明,可以理解成为抛去意识后一动不动的平静。引入两个词,一个词叫做明觉,另外一个词叫做觉明。首先先说明觉。

明觉,是先明后觉的意思。明,可以理解为形成意识的意思,觉,可以理解成为觉知的意思。明觉,就是由于意识的形成从而产生了觉知。

觉明,可以理解为反向的。正是有了觉知,才知道明这个意识是人的最终归处。

那么读者现在可以明白了,无明是什么,无明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无意识的平静。而这个平静的归处,就是觉明开始的地方。

无无明,连个无明都没有了,叫个什么?叫佛,叫菩萨。这就不能叫做状态了,叫境界。

这个境界,有无限趋于终点的尽头吗?没有!

这就是大如宇空,小如芥子的真正含义。

7小时前

46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