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中为什么探花一定要长得好看的

遥闻烟外声 4个月前 已收到4个回答 举报

心會變暗 4星

共回答了408个问题采纳率:92.6% 评论

因为你电视剧看多了。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央政府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性质类似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

既然是为了选拔官员,当然对考生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在参加乡试时,地方都会对考生的身份进行严格的审查,对于那些品德不好、家风不好的考生是禁止他们参加考试的。乡试放榜后,当地学官还会对上榜者进行面试,面貌丑陋或身有残疾者是不允许参加会试的,因为这会有损官员的威严。

另外自宋代开始,为了保证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杜绝徇私舞弊,开始实行了糊名考试。这种方式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考试方法,就是将考生的试卷上的名字和籍贯都封住,等考官批改完试卷评定名次,之后再公布名字。

所以,古代科举中的探花虽然没有丑八怪,但也并不一定是帅哥。

3小时前

19

错过爱情 2星

共回答了86个问题 评论

古代科举中探花不一定要长得好看,只要周正就可以了。

古代科举考试最高的层级是殿试,殿试中的第一等共三名,称为进士及第,探花则是进士及第的第3名。

进士及第的如果本人同意的话是肯定能进翰林院的。进翰林院就意味着将来有做内阁首辅的资格。内阁首府代表着国体,体无残疾,相貌周正是起码的要求。

1小时前

34

悲伤的小曲 4星

共回答了453个问题 评论

因为这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科举的机会少 但是人数众多 ,因此 允许有额外的附加条件可以选择

其次是人类的爱美心理 ,谁不喜欢长得好看 顺眼一点的 ?

最后是中国传统的面相学 ,虽然长得好笨 好面相不一定挂钩

但是面相学中有许多特征都是好看的外貌 ,比如要求鼻梁挺拔 面色红润 神情饱满 眼睛有神等等

22小时前

16

混沌星斗 2星

共回答了224个问题 评论

探花”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当时并非是指殿试进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种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

唐代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典。活动之一便是在杏花园举行探花宴。事先选择同榜进士中最年轻且英俊的两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沿途采摘鲜花。然后在琼林苑赋诗,并用鲜花迎接状元。这项活动一直延续到唐末。唐人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写道:“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罚。” 宋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也记载:“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共醵罚钱奏宴局,什物皆请同年分掌,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由此可见“探花”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最初是指及第庆典活动中的两位年轻进士。所以说,当时所谓“探花郎”,主要含义并不是专指第三名。例如:翁承赞是唐晚期即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崔谔榜进士第四人。(见孙映奎《唐才子传校注》及〔宋〕王迈《癯轩集》)仍然被选为“探花使”,沿袭着从进士中挑选年轻貌美的人为沿街探花郎的传统。他在《擢探花使三首》诗中写道:“洪崖差遣探花来,检点芳丛饮数杯。深紫浓香三百朵,明朝为我一时开。”“探花时节日偏长,恬淡春风称意忙。每到黄昏醉归去,?衣惹得牡丹香。”流露出了自己当选探花郎的喜悦。“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科举制度在宋朝趋于完备。宋朝在“探花”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江西丰城黄氏家谱载: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黄彦正为进士第三人。他六兄弟中有三兄弟荣登同榜进士。宋徽宗对其家人大加赞赏。曾赐诗一首:“黄河曾见几番清,未见人间有此荣。千里朱旗迎五马,一门黄榜占三名。魁星昨夜朝金阙,皂盖今朝拥玉京。胜似状元和榜眼,探花皆是弟和兄。”北宋徽宗宣和三年距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只有六年。由此可以看出,北宋晚期,“探花”一词已开始专指第三人。

18小时前

3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