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畿的四无学说内容

步步生莲 4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兜泡泡 4星

共回答了448个问题采纳率:95.7% 评论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嘉靖六年(1527),王阳明出征广西前对弟子说出归纳自己学说的“四句教”。四句教是阳明心学的代表性言论,然而争议从首次公开的时候就存在。当时,王阳明的两大弟子钱德洪和王畿,对这四句话的理解发生分歧。四句教的逻辑漏洞,被利根的王畿抓住。意是源自心,是心的声音,心体无善无恶,按理说意也是无善无恶,后边的知、物也是无善无恶才对。如果意有善恶,可能是心体有善恶在。如果不是,源于无善无恶心体的意为何会有善恶?

儒家认为意是人对事物的思想、态度,那么,意的善恶即使不是事物引起的,也是与之有关。王阳明说过:“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事物皆气,所以有善恶。宋代大儒程颢也认为事物有善恶是自然之理,只是“人在万物中,心居万物上”,他说:“事有善有恶,皆天理也。天理中物,须有美恶,盖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但当察之,不可自入于恶,流于一物。”另外,人的身体也是气,有善恶,一般来说,意难免会受到身体的影响,这也是意有善恶的原因。因此,王畿必然得出这个结论:人不被身体欲望、外界事物影响就能保持无善无恶,所谓涵养功夫,领悟、守住心体即可。

王畿说:“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是无善无恶的物矣。若说意有善恶,毕竟心体还有善恶在。”

王阳明也不能否定高材生的逻辑,只好说:“利根之人,直从本源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

钱德洪认为:“心体是天命之性,原是无善无恶的。但人有习心,意念上见有善恶在。格致诚正修,此正是复那性体功夫。若原无善恶,功夫亦不消说矣。”钱德洪的话沿用宋儒天命之性、习心等说法,可以理解为:“无善无恶是天性,有善有恶是习心。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复性。”

同时,王阳明也明确显示出担忧(流于空疏——“四句教”或王畿这种对阳明心学解读的内在危险),他结合钱德洪的理解说:“二君之见,正好相资为用,不可各执一边。我这里接人,原有此二种。利根之人,世亦难遇,本体功夫,一悟尽透。此颜子、明道所不敢承当,岂可轻易望人!汝中之见,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见,是我这里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为用,则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若各执一边,眼前便有失人,便于道体各有未尽。”

“为善去恶”,在阳明心学中其实是“致良知”,换句话说,四句教第三句说成“为善去恶是致知”似乎更准确。王阳明有意明确指出自己学术体系下“格物”的意思,与宋儒区别。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在阳明心学中,“致知”和“格物”意思有些重复。另外,“为善去恶是德行”,这个表述也没问题。

有学者指出:“对‘四句教’之理解阐说历代来存有争议,为有明思想史的一大议题。有积极的张扬者如王畿,有谨慎的存疑者如清儒李绂,有否认者如刘宗周、黄宗羲师徒,有激烈的批判者如王夫之、颜元、张烈之流。”阳明弟子邹守益把四句教第一句改为“至善无恶心之体”记录,王阳明也的确说过:“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甘泉后学许孚远在《九谛》中明确主张性体至善无恶,反对以无善无恶为宗。王夫之则认为:“天泉付法,止依北秀(神秀)南能(惠能)一转语作葫芦样。”

22小时前

31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