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秋波媚赏析

好想迩說 3个月前 已收到5个回答 举报

光棍请举手 2星

共回答了296个问题采纳率:91.7% 评论

陆游的秋波媚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关心战事的进展、急于收复长安的热望与坚定的必胜信念。与陆游其他诗歌一样,词里洋溢着浓厚的爱国激情。

4小时前

46

奇葩傻比 4星

共回答了47个问题 评论

                《秋波媚》 

   原文: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lèi)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bà)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赏析: 陆游应爱国将领王炎之邀,从军南郑,是其一生最为意气风发的时代。南郑是当时抗金前线。高兴亭在南郑城西北,正对南山(即终南山)。山那边的汉唐古都长安,当时沦陷在金人手中。 阴历七月十六日傍晚,角声吹过,平安火放过,词人一行登上高兴亭,凭高酹酒,慷慨悲歌,壮情激烈。宾主意气相投,河山收复有望,词人无比高兴。“此兴”的“兴”字,兼切亭名。 少焉,月出于南山之上,徘徊于参井之间。它是如此明亮,如此多情,暮云为之一扫。它仿佛在向英雄示意:灞枯烟柳,曲江池馆,一切长安风物,都在深情盼望王师的到来。 词中运用丰富的相像和拟人化手法,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谊情壮怀。

2小时前

33

终身夷狄 1星

共回答了119个问题 评论

赏析如下:

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达无疑。7月16日夜晚,长安南山头,诗人登高远望,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

词的上片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首句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和悲哀。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整首词由“哀”到“兴”,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壮志。

从角声烽火写起,烽火指平安火,高台指高兴亭。《唐六典》说:“镇戍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陆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诗自注:“予从戎日,尝大雪中登兴元城上高兴亭,待平安火至”。又《感旧》自注:“平安火并南山来,至山南城下。”又《频夜梦至南郑小益之间慨然感怀》:“客枕梦游何处所,梁州西北上危台。暮云不隔平安火,一点遥从骆谷来。”都可以和这首词句互证。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从而让读者体会到上面所写的角声之哀歌声之悲,不是什么忧郁哀愁的低调,而是慷慨悲壮的旋律。“此兴”的“兴”,兼切亭名。

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作者把无情的自然物色的南山之月,赋予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写成为谁也不及它的多情。多情就在于它和作者热爱祖国河山之情一脉相通,它为了让作者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这里,也点明了七月十六日夜晚,在南郑以东的长安南山头,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然后进一步联想到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区,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应,应该。这里用“应”字,特别强调肯定语气。

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词中没有直接说到收复失地的战争,而是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来暗示作者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这种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壮志抒发的基础上,自然引发而出,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

21小时前

1

强撩意中人 1星

共回答了197个问题 评论

陆游秋波媚赏析:

《秋波媚·七⽉⼗六晚登⾼兴亭望长安南⼭》是南宋爱国词⼈陆游的词作。

秋天,作者来到边城,凭⾼远望,浮想到了长安南⼭之景。全词充满着乐观⽓氛和胜利在望的情绪,情调昂扬,表达了作者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以及强烈的爱国精神。

陆游的秋波媚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关心战事的进展、急于收复长安的热望与坚定的必胜信念。与陆游其他诗歌一样,词里洋溢着浓厚的爱国激情。

17小时前

14

天外来客 4星

共回答了427个问题 评论

秋波媚赏析:

上片写登亭北望时的所见所闻所为。鼓角声哀鸣、烽火高照、悲歌击筑、登高酹酒,这里的“悲”不是悲哀,而是慷慨悲壮。“此兴悠哉”一句是陆游乐观精神的集中体现。

下片写遥望长安,对胜利充满信心。"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二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多情的南山月特意推开暮云。明月朗照,作者仿佛看到灞桥两岸的烟柳,曲江旁的亭台楼馆,迎接大宋军队早日归来。

词句没有直接写收复失地的战争,而是以大胆的想象,把景物拟人化,上至明月、暮云,为宋军开路;下至烟柳、池馆,期待宋军胜利归来。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和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

12小时前

35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