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的文人风骨

我想忘了 1个月前 已收到4个回答 举报

臉上的雲彩 1星

共回答了125个问题采纳率:93.8% 评论

魏晋风度(骨)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

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独立特行,又颇喜雅集。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骨)”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18小时前

3

画一片黎明 2星

共回答了205个问题 评论

我国的文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那时候有《诗经》有《离骚》,语言用词和形式格调都极具魅力。到了魏晋时期,文人志士的作品更是璀璨闪耀,这一时期文人们所体现的清风志洁也被称为了魏晋风骨。魏晋风骨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一种风格,它更代表了一种信仰一种理念。它是一种脱离世俗追求本真的生命态度,魏晋风骨不仅仅影响了魏晋时期的文风,而且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

一、超脱自由,不惧束缚

魏晋时期的政治斗争极为明显,但有理想有追求的知识分子不甘于沦为别人的棋子,魏晋风骨也应运而生。崇尚魏晋风骨的人,他们不为世俗所束缚,当人人都在追求名誉利益时,他们却在培养高雅情趣,陶冶淡然情操。在普通人的眼中他们成为了看破“世俗官场”之人,实则他们只是去追寻最本质的自我,追寻人类真正的宿命。

二、豁达乐观,是非明辨

在那个硝烟频起,战争不断的年代,想要拥有自己的理想信念是极为不容易。但是拥有魏晋风骨之人,他们虽然信奉天命但却不屈于天命。他们相信上天是无法违背的,但是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即便是身处乱世,但他们无时无刻都在追求幸福,寻求欢乐。他们也始终相信生活总是在不断奔向美好,未来总是一片光明。这样的想法不仅慰藉了孤单的心,也鼓励了身处黑暗之人。他们懂得孰是孰非,但不会妄加评论,因为他们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受到魏晋风骨影响的文人志士,他们个个都胸襟阔达,大度洒脱,拥有着十分傲骨的气质。魏晋风骨是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是一种拥有着理想化生活的理念。魏晋风骨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是因为它有着一种不可言喻的魅力,也因此它能够在我国文坛备受推崇

16小时前

26

只要你高兴 4星

共回答了4个问题 评论

魏晋风骨,又“建安风骨”。

始于曹魏时期,是现实主义的诗词形式,起源于三曹,巅峰于晋朝,代表人物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其诗词继承了《诗经》及乐府的风格,诗词文章多是简洁明了,辞藻刚劲有力,内涵悲天悯人的,反应了当时乱世的状况。

例如曹操的《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词汇简单,颇具诗经风格,内含优思,以抒情怀。而到了魏晋时期,将此类诗词发扬光大,又借此形成了五言诗,把五言诗从民间俚句上升了一个高度。

诗词之类多是文人墨客借以抒怀或针砭时事的,魏晋时期的诗词呢又大多都是悲凉切切,饱含了忧郁之情,哪怕是陶渊明的田园诗,暗含着忧国忧民的深意以及自身壮志不得踌的悲愤。想来也是,大丈夫生于世,当持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业啊,可他就是不让你壮志得酬,那也只有在诗词中抒发情感了。

例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等等。那时候的文人墨客想要报国安邦,也是难上加难,世家大族把持朝政,要么你就是在世家大族做门客,以期望受到赏识,要么就是你被皇帝看上了,直接晋升,可这两条啊都极为的艰难。

胸有抱负而不得施展,就像是如气憋胸,如鲠在喉啊,那份儿憋屈可想而知啊。所以晋朝当时的那些文人墨客啊,亦或是心灰意冷,亦或是假意而安,一个个选择了避世不出。可是啊,这花花世界,芸芸众生的,谁不想有所作为啊。

这种情绪和遭遇下,让这文人墨客也想着没事得刷刷存在感,憋得没办法了,那就搞出点新花样以期望赢得喝彩与关注吧。一个个的张扬个性任性妄为的,比如竹林七贤吧,聚在竹林里,整日喝酒唱歌吟诗作对,兴头起了,就开始放浪形骸,听说还裸奔着竹林里把酒追闹,这玩意让人看见多不好意思,但人家不在乎,而且以此为乐。

就说竹林七贤里的刘伶,大家都知道“刘伶醉酒”的典故,说是刘伶没事就躺在一辆马车上整日饮酒,醉得东倒西歪的,跟人说要是自己死了,就在马车停下的地方把自己埋在天地之间。这份洒脱足以让世人敬仰,追捧者甚多,但仔细想来啊,这还不是为了刷刷存在感,搞出些名堂来让世人关注嘛。

可这几个人啊,不知道是故意的还是玩大了,公开跟司马家叫板,结果是骨头软的被招安了,骨头硬地被杀了,其余的远走避世,以后也不该公开耍横了,借着比喻讽刺当时的晋朝统治者。

说了这么多,魏晋风骨的本意说的就是说明了当时的文人那种悲天悯人又潇洒自如的情怀。而且奠定了五言诗的历史地位,使五言诗得以发扬光大,为后世的诗词作品提供了模板,例如后世大唐的诗仙李白,就深受魏晋风骨影响,有人评价说李白是后世里边最接近魏晋风骨的诗人了。

晋朝呢,虽说在古代封建史中存在感不高,但总结他的经验教训也是有必要的。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啊,客观地去看待一个朝代的好坏方面,对于指导我们读书写作,为人处世还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13小时前

29

怒吼的猪 2星

共回答了89个问题 评论

所谓魏晋风骨,表面看就是风流不羁自由率性的行为作风,很多人称之为名士风流。

其形成,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战火连绵;自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首次对面这种局面表现的束手无策,既无法解释理由,也无法解决问题。正所谓礼崩乐坏的末世景象。很多以儒家学说构建自己价值观的人感觉迷茫不知所措,人生信念都崩塌了,以往拊膺的人生信条失效,干脆就放飞自我,随心所欲了。

其次,社会由组织严密的统一政府变成割据政权林立,互不统属,给了人们特别大的自由发声空间,纵观历史,每当乱世,就会出现很多特立独行的大师。魏晋时期也不例外,社会约束力大为下降,各种行为艺术纷纷登上舞台

最后,魏晋是门阀制度发展的顶峰;很多寒门才学之士空有建功立业之热血,却无施展之舞台,无奈之下,只好寄情山水、仙术、诗酒,以排解郁闷;而高门大户的有才之士,依仗特权,高官得坐,衣食无忧,毫无竞争压力,用现在的话说,闲的无聊,只要寻求各种刺激,特立独行、丹药之类的,如同现在的娱乐明星吸食毒品。。。

最后形成了强大的风气,以特立独行、放浪形骸、醉心仙道为荣,以关系社会实际、从事务实事务为耻的所谓魏晋风骨。

魏晋风骨又称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及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 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一己欲在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诗歌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简练刚健,自然明白而流畅,成为后世诗歌推崇的榜样。

风骨最早用于品评人物,有人认为风骨即风格,也有人认为风骨即形式、文辞与内容、思想的关系。《解说》中的“风清骨骏”即“文情并茂的、结构严密的、刚健朗畅的美”,这才是后世人所乐道的魏晋风骨。

名士风范,是才华、才性、才情的某种表现姿态,是人之才气的某种状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气质、风度,主要表现为传统文人雅士特有的那种狂放不羁、超凡脱俗、气定神闲的气质和情趣。

9小时前

19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