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与不隔的例子

那独特回忆 1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笑话收场 1星

共回答了179个问题采纳率:97.8% 评论

隔与不隔是文学中常用的概念,主要用来形容作品是否具有自然、流畅、直接的表达方式。隔的例子包括使用生僻词汇、过于复杂的句式和表达方式,使得读者难以理解。不隔的例子则是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直接表达思想感情,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比如,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描述一个场景或情感,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的意图。这样的表达方式就是不隔。

1小时前

14

乏味的雨天 4星

共回答了492个问题 评论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境界说”中的一个审美标准。

简单的来说“隔”是隐性的,不显露,如雾里看花的描写。“不隔”是自然的,显露的,透明纯澈的描写,一眼就可以领悟到的风光。

《人间词话》提过“隔”与“不隔”: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北宋风流,渡江遂绝。抑真有运会存乎其间耶?

由此一句“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可见王国维先生对“隔”的写景方式,是持不赞同的态度。

再看“隔”与“不隔”之别,《人间词话》这样提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已。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

“池塘生春草,空梁落春泥”,此句明白晓畅,所谓“不隔”。

所以,简单的来说,一句话写出来,眼前便能看到这样风景的诗句是“不隔”,第一眼看不懂的景色描写(如:用了各种典故,增加了阅读难度)便是“隔”。

21小时前

20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