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七纵的典故

皖苏游信 3个月前 已收到7个回答 举报

南城北离 3星

共回答了381个问题采纳率:96.8% 评论

"七擒七纵"源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典故,发生在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诸葛亮与南蛮首领孟获之间。这个典故表现了诸葛亮卓越的智慧和高超的军事才能,同时也展示了孟获的忠诚和勇敢。以下是关于"七擒七纵"典故的详细描述:

公元225年,蜀汉皇帝刘备去世后,南蛮地区的首领孟获趁乱发动叛乱,企图推翻蜀汉政权。诸葛亮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决定亲自率军征讨孟获。

诸葛亮率军到达南蛮地区后,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旨在征服孟获的军队并使其归顺。在第一次交锋中,诸葛亮设下计谋,成功捉拿了孟获。然而,诸葛亮认为孟获是一个忠诚勇敢的将领,应该以德服人,而非简单地通过武力征服。于是,诸葛亮将孟获释放,并邀请他再次较量。

在接下来的六次交锋中,诸葛亮运用智慧,分别使用了火攻、水淹、诱敌等战术,多次捉拿孟获。然而,每次捉拿后,诸葛亮都会释放孟获,并再次邀请他较量。

在第七次较量中,孟获仍然败给了诸葛亮。然而,这一次,孟获深感诸葛亮的智慧和品德,决定臣服于蜀汉政权。他对诸葛亮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在孟获归顺后,南蛮地区的叛乱得以平息。诸葛亮采用宽仁政策,对南蛮人民进行安抚和治理,使南蛮地区逐渐融入蜀汉的统治。

"七擒七纵"的典故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智慧和高超的军事才能,同时也表现了他以德服人的处事原则。这个故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至今仍为人们传颂。

21小时前

50

看着你就足 2星

共回答了274个问题 评论

七擒七纵的是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典故,主要是讲诸葛亮七次擒拿孟获又放了他,从而感动了他,最终诸葛亮为蜀国收了一员猛将

19小时前

49

没兴趣 2星

共回答了275个问题 评论

七擒七纵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故事,是指战国时期楚国名将苏秦被秦昭襄王七次擒拿、七次放回,并给予高额的俸禄,最终苏秦成功在楚国和齐国之间达成同盟关系。
这个典故常常被用来形容在政治斗争中,使用多种方法争取利益,历经困难却最终成功的策略。

16小时前

41

和你去海角 1星

共回答了144个问题 评论

“七擒七纵”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段著名故事,涉及到楚国的名将屈原和楚怀王之间的故事。

相传,屈原曾是楚国的宰相和军事统帅,但由于怀疑他与敌对国家有勾结,楚怀王决定将他流放。于是屈原流落到汨罗江畔。屈原在那里写了大量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是《离骚》,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楚怀王闻知境况后非常怀疑屈原的忠诚性,于是发动七擒七纵之计试图抓捕他。所谓“七擒七纵”,就是楚怀王连续七次派兵前去抓捕屈原,每次抓到后都放走,以捉奸贼为名,实则为找出非法罪名。

最后,在第七次抓捕中,屈原感到没了希望,便投身汨罗江中。听说屈原身后跳入水中的人们,都非常难过,纷纷划着船出去打捞他的尸体,并在江上撒酒祭奠他。人们慢慢地将这个举动变为中国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这也就是中国重要节日端午节的起源之一。

12小时前

24

玩玩罢了 3星

共回答了38个问题 评论

七擒七纵,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擒七纵,而亮犹遣获。”

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巩固蜀汉的后方,出兵南征。南征进行得很顺利,即将大功告成。正当诸葛亮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一些散兵抵抗蜀兵。

诸葛亮探听得知孟获意志坚强,不怕艰苦,待人忠厚,在彝族中很有威望,极得人心。他想把孟获争取过来,作为自己的帮手,认为要擒孟获,让他心服才是最重要的。

孟获虽然勇敢,但缺少智谋。两军第一次交锋,诸葛亮就败下阵来,孟获以为蜀兵不是对手,于是不顾一切,奋勇直追,结果闯进蜀军早已准备好的埋伏圈,孟获被擒。

孟获被押到诸葛亮的丞相大营,猜想自己难逃一死。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孟获傲慢地说:“堂堂七尺男儿,怎能说降就降?”

诸葛亮也不勉强孟获,还让他参观蜀军的军营,故意问他:“你看这军营怎么样?”孟获看后,发现蜀军其实都是一些老弱残兵,没有多少实力,便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的虚实,让你赢了一次。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如果就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我请求再和你们交战一次,这次我是不会输了。”

诸葛亮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了。他料定孟获当晚会来偷袭军营,马上布置好了埋伏,等待孟获。

孟获回去后,对手下人说:“蜀军都是些老弱残兵,我还把他们军营的布置看得清清楚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我们偷袭蜀军,一定能逮住诸葛亮,打一个大胜仗。”

当天夜里,孟获带领五百名刀斧手,偷偷摸进蜀军大营,一路上,他们没有遇上任何阻挡。孟获心里非常高兴,暗喜道:“果然是一群老弱残兵,蜀军也不过是一个空架子。”不料,就在这时,蜀军伏兵四起,没有费什么力气,就把孟获擒住了。

孟获心里还是不服,说诸葛亮是用奸计抓住了他,难以服人。诸葛亮又放了他。

如此反复七次,孟获对诸葛亮心服口服,归降了蜀军。

后来,“七擒七纵”用来比喻正确运用谋略,使对方心悦诚服。

7小时前

5

请叫我奇葩 5星

共回答了53个问题 评论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记载,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孟获,七次捉住了他都把他放掉,最后使孟获真正心服,不再背叛。

比喻有收有放地控制对方。

1小时前

21

八分青年 3星

共回答了355个问题 评论

七擒七纵的故事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缺少智谋。

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

诸葛亮放了他回去,孟获回到彝族后,对诸葛亮的仁慈十分感动,于是答应归降。

但是,孟获又反悔了,再次起兵反抗。诸葛亮又派人把他擒回来,放了他。

如此七次,孟获终于彻底投降,成为诸葛亮的得力助手。

这个故事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1天前

30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