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侯爵等级划分

吥到最後 3个月前 已收到3个回答 举报

释的思念 5星

共回答了53个问题采纳率:90.9% 评论

爵位分二十级,以二十为最高。一级公士二级上造 三级簪袅四级不更 五级大夫六级官大夫 七级公大夫八级公乘 九级五大夫十级左庶长 十一级右庶长十二级左更 十三级中更十。

首先,在汉末三国时期,侯爵分为四个档次,由高到低,分别为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其中,就刘备来说,公元196年获得的宜城亭侯,自然属于亭侯的档次了。

3小时前

50

妳劉海飛了 1星

共回答了186个问题 评论

秦汉时期,侯分两等:列侯(彻侯,通侯),地位相当于春秋战国的诸侯;关内侯,地位相当于春秋战国的附庸。在列侯和关内侯中间用封户多少来区分地位高低,如果封户在万户以上叫万户侯,千户以上叫千户侯,关内侯的封户很少。

东汉时期,在列侯中区分了:特进、朝侯、侍祠侯和其他列侯。至下游关内侯。

在三国魏时期,开始在列侯之上设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在关内侯之下设关中侯、关外侯,把列侯区分为县侯、乡侯、亭侯。

到晋的时候,侯有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在开国男下还有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

南朝大部分承袭魏晋

北魏:有开国县侯,散侯两种,北齐沿袭北魏

北周只县侯

隋初汤有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男之下还有沐食侯、乡、亭侯,到隋炀帝时只剩下侯一级

唐只有开国县侯。

后来到明朝侯爵多的话分为郡侯、县侯两级,少就只有一级。

清朝分为一等侯又一云骑尉、一等侯、二等侯、三等侯。

1小时前

34

命钟鉒顁 3星

共回答了395个问题 评论

1、周朝: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

2、秦朝:共分二十级: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彻侯以一县为食邑,并得以自置吏于封地;关内侯有食邑、封户,只能衣租食税而已;大庶长以下十八等,皆有岁俸。临战,斩敌首一级(颗),即赐爵一级。秦朝、汉朝沿用此制。

3、到了唐朝,爵位分为九等,分别是: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唐朝也基本继承了汉武帝时期的做法:皇帝的儿子除皇太子外其他的可以封为亲王。

亲王的儿子,嫡长子只能降一级,为郡王了,而亲王其他儿子则为郡公了,当然有功于朝廷者,也可以进位郡王。

4、到了明朝,封爵分为异姓和宗室两类。列爵一开始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后来只保留公、侯、伯三等,用以分封功臣、外戚、少数民族首领等。

例如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徐达被明太祖封为魏国公;明朝开国功臣、著名政治学家刘基刘伯温就被明太祖封为诚意伯。他们两个人分别属于当时异姓里的外戚和功臣,在列爵里属于“公”、“伯”。

宗室的爵位有亲王、郡王、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除了皇嫡长子外,皇帝的其他儿子封为亲王,亲王的儿子为郡王,亲王的孙子为辅国将军,亲王的曾孙为奉国将军,之后以此类推,直到降至奉国中尉,就不再降了,世袭罔替,以此区别于普通老百姓。

5、明朝初年的宗室封爵不但是封土建国,而且经常统帅大军出征。比如燕王朱棣,在洪武时建藩北平,两次率领军队出征北元。后来朱棣即位后,逐步削除了藩王的兵权,逐步形成“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局面。

6、清朝爵位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掌于宗人府,共分为十二级,分别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其中前四种为高级爵位,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

22小时前

35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