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洛彝族的来历

划清界线 3个月前 已收到4个回答 举报

咱狠誏狽 1星

共回答了185个问题采纳率:92.9% 评论

甘洛是一个县的名称,在现在的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最早出自西汉,当时叫灵道县,1959年,更名为甘洛县,

历代甘洛变革

西汉元鼎六年(111年)县境东北部曾设灵官道(亦名灵道县)西北置阑县。

西晋泰始九年(273年)灵官古道更名护龙县。

刘宋时期为新兴县。

北周废阑县、新兴县,将县治迁至今越西境内置邛部县。

隋唐因之,至唐末县境为南诏北域,历北南两宋。

元中统六年(1256年)邛部县设邛部川安抚招讨使。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改为邛部州。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邛部州为越西卫,弘治中在海棠建镇西守御后千户所,辖地包括今甘洛疆域,并节制“ 带密土千户”与“ 带田坝密土千户”。两千户土司管理境内“夷务”,隶属越西卫。

清改卫为厅,将镇西守御后千户所改卫都司府,承旧制。

民国2年(1913年),越西废厅置县,在今甘洛地方设海棠区,辖海棠,启明两乡。实施共和后,甘洛的两土司虽未册封,其后裔仍在原辖地行使彝区“夷务”管理职权。

1956年12月建县时名为呷洛县,因“呷”字读音与原地名误差太大,1959年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甘洛县。

21小时前

48

涐猜不透你 2星

共回答了264个问题 评论

甘洛彝族来自于甘洛县乌史大桥地区的彝族。生活习俗与其他地方彝族区别较大,体现在生活、服饰、丧葬等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彝族人大多是围坐火塘使用木勺和木柯吃饭,而乌史大桥乡彝族使用碗筷;东南部彝族敬奉神灵,吉日坡是甘洛彝族和整个云贵川彝族人的圣山,而乌史大桥乡敬奉白石并敬奉峡谷中的石公山、石母山,石公山、石母山是峡谷彝族的圣山;彝族人丧葬大多是火化,乌史大桥乡是棺木土葬;彝族人喜欢唱歌,乌史大桥乡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更是形成了用歌声表情达意的风俗习惯,基本上有人的地方就有歌声。

  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与金口河区、汉源县接壤,接壤处是大渡河大峡谷,大峡谷主要景区就在乌史大桥乡。乌史大桥乡的布依、田坪、二坪由于沟壑纵横,村民来往极为不便,村民交流受到地理限制,村民之间自然形成用歌声交流感情。同时,这也是生存的需要,由于在峭壁上砍柴、放牧、劳动,难免碰动石块打伤峭壁下的行人或者劳动的村民,这时唱歌也提醒峭壁上下的人,上方的别把石块碰动,峭壁下的人你要注意安全。这样,峭壁上下就经常有歌声飞出。也由于乌史大桥乡多数村落都在峭壁上,与外界联系少,受外界影响小,没有电灯,他们推磨又往往是在晚上,出于自娱自乐,自然哼出了很合时宜的歌声。他们休憩时,与朋友或者家人坐在一块,除了聊天就没有话说了,这时他们哼出小调自然又活跃了气氛。姑娘小伙相识,也采用歌声表情达意,在歌声中选择心上人。

  这样,即使被拒绝也不伤情面。由于特有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风情,他们擅长用歌声表达思想,他们的歌声优美,衣着也很特殊,彝族服饰以刺绣闻名,乌史大桥地区的服饰不仅使用刺绣,而且是用大色块组成上身衣服,既有蒙古族、羌族、苗族特色,也有浓郁彝族刺绣的韵味,形成中彝族中最别具一格的特色服饰,是凉山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19小时前

8

谁泯灭人心 5星

共回答了59个问题 评论

彝族源自古羌人彝族族源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有这几种说法:南来说,即古越人和马来人种说;东来说,楚人说;西来说,西藏或藏缅交界处说;云南土著说;河湟古羌人北来之说;另外还有濮人说、卢人说及云南土著说。在6000—7000年前,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沿金沙江在安宁河流域的邛都和普渡河流域的滇池定居。滇池和邛都的居民,史称“越雟羌”、“青羌”、“蛮夷”、“郡夷”、“叟”等,并不断和当地的僰(濮)人、僚、汉人等融合,成为彝族的先民。

  在古羌人与西南土著部落融合为僰的基础上,昆明人与僰(濮)的融合是形成彝族过程中一个新的发展。魏晋以后,昆明人与僰(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后汉书·西羌传》记载:“自爰剑后,子孙支分,凡百五十种。其九种在赐支河首以西,及在蜀、汉徼北,前史不载口数。……”,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各地彝族都有出自仲牟由的同一传说,据传世较完整的水西安氏谱系计算,至清康熙初年已历传85代,约可上溯至战国前期,所生6子发展为“六祖”部落。

16小时前

27

距离算 2星

共回答了242个问题 评论

1959年因呷咯字体生僻乃改名甘洛。甘洛的彝名全称叫“甲谷甘洛”。“甲谷”意为矮山或坪坝地区。“甘”是指甘氏彝人。“洛”是指河谷地带。2000年,甘洛县辖7个镇、21个乡:新市坝镇、玉田镇、田坝镇、吉米镇、斯觉镇、海棠镇、普昌镇、阿嘎乡、尼尔觉乡、石海乡、乌史大桥乡、则拉乡、团结乡、两河乡、阿尔乡、里克乡、阿兹觉乡、苏雄乡、沙岱乡、波波乡、坪坝乡、拉莫乡、胜利乡、前进乡、黑马乡、蓼坪乡、嗄日乡、新茶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7544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甘洛县

12小时前

47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