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 生死观

拉左手 1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破壳的蜗牛 5星

共回答了50个问题采纳率:94.9% 评论

在中国文学史上,屈原可以算得上是直面死亡、言及死亡最多的一位诗人。其中,在其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中就有七次:“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佤兮”、“伏清白以死直兮”、“虽体解吾犹未变兮”、“阽余身而危死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屈原以最彻底、最积极的态度对待理想、对待信仰、对待他人生中的一切,即便是对死亡。

其生死观的基础是情感和坚持,是“对社会政治和人生理想的双重固持”,即积极的生命态度与准备好了的死亡选择,看似矛盾实则形成高度统一的观念、心理,它们构成了屈原生死观的特殊性与永恒性。

19小时前

2

亡天叅燊 1星

共回答了156个问题 评论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屈原自杀太不应该了,也太不值得了.

大道理上说,身体毛发受之于父母,岂可随意毁之.小道理上说,生命是自己的,不能为别人而活着.抬高一个层次说,你有文化,你有才能,应该为人民造福,怎能仅仅去应酬一个怀王呢?况且怀王又是一个无能之君.

从古人的角度他也可以不死.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他没有必要抱着怀王这根“木头”,这是一根枯木.贾谊在《吊屈原赋》中劝他:“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可以到九州去转转,放开眼光,你就会发现比楚王高明的国君有很多,何必井底之蛙,单恋这一口水呢?司马迁也在他的《屈原列传》中借渔父之口也开导过屈原:“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方能与世推移.”作为一个圣人,应该目光远大,不应拘泥于眼前的一事一物,更不能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

17小时前

2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