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苗族起源

軒笨蛋 1个月前 已收到3个回答 举报

空想症 2星

共回答了225个问题采纳率:99.1% 评论

威宁苗族自治县起源于周代,平均海拔2200米,是贵州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乌蒙山脉贯穿县境,其间屹立着四座2800米以上的高峰;县境中部开阔平缓,四周低矮,峰壑交错,江河奔流,是“四江之源”(即乌江、横江的发源地,牛栏江的西源、东源,珠江的北源)。

16小时前

46

亿心为你 4星

共回答了450个问题 评论

苗族是我国历史悠久、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威宁苗族,大约在宋、元时期迁到威宁。”石门坎位于贵州省威宁县的西北部,处在云贵交通的要道上。

西方基督教传教士于1904年进入贵州威宁传教。首先在苗族地区传播,逐渐发展到彝族地区,相继扩展到滇、川、黔交界的各县。

14小时前

11

默默守候 4星

共回答了480个问题 评论

早在公元三世纪以前,苗族先民们就生息在洞庭湖畔,散居或聚居于川、鄂、湘、黔连接地带以及此地带以东的湖南、湖北境内。后来,一部分人溯沅水而上,往西迁徙,逐渐发展到川、黔、滇各地。部分人约在宋、元时期迁至威宁。据其史诗及“苗族已搬到乌撒(威宁的古称)三十几代”之传说推断,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他们居住盐仓,后迁到兴隆厂,并向卡保河谷发展,逐渐往四方分迁。四川省南部,云南省东部,贵州省中部及西北部地区,属川、滇、黔方言区,约三十万人口。他们虽属一个方言区,但因居住的区域、风俗习惯、社会经济状况等关系,形成了一个民族内部不同的分支特点。滇东北、川南、黔西北一带操滇东北次方言的苗族俗称大花苗。大花苗这一支系名称,按杨汉先先生民国时期介述,出现不逾百五十年。其称呼来源有三种传说。

其一、该苗族支系旧时曾居众苗族首位,故名“大花苗”;其二、因彼等衣饰之花纹粗大而得名;其三、汉民见彼等衣饰古雅多花纹,乃呼之为“大花苗”。

威宁苗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苗语支的西部方言滇东北次方言。苗语语汇丰富,悠扬动听,语调较长,同汉语比较往往是词序颠倒。如汉语“猪脑壳”,苗语则颠倒词序为“脑壳猪”;在称谓上也是颠倒的,如“母父”、“妹兄”、“妻夫”、“婆公”,等等。一般都是女的在前男的在后,仍残存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苗语中,汉语和彝语的借词数量也比较多。

威宁苗族有自己的文字,它始创于公元一九0五年,被称为“滇东北方言区的老苗文”。这种“老苗文”,依据苗语发音时喉音和鼻音的特点,具体研究苗族衣裙的花纹,用拉丁文、汉字和花衣裙中笔画简单的符号作声母,用拉丁字母作韵母。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相拼为一个音节。如男孩为“ ”(译音:咱嘟);苗族为“ ”(译音:阿卯);姑娘为“ ”(译音:告彩);“老苗文”的四声是:“ ”(都),“ ”(睹),“ ”(度),“ ”(独),标音符“ ”由高到底。它计有声母五十二个、韵母二十五个。

“老苗文”经过多次修改,虽仍不够完善;但自从有了它,这一带苗家结绳和刻木的原始记事方法,便一去不复返了。他们用它记录历史,书写家信,记录古歌……

“老苗文”流行于云南的昭通、楚雄、昆明郊区、曲靖地区;贵州的毕节地区各县以及普定、紫云等滇东北次方言区。它对提高和发展苗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记述大花苗迁徙的古歌和古史传说

威宁苗族的迁徙,古史传说中就有八次提及。从主事老领导时期(即使用石木器、刀耕火种、结绳刻木时期),经过则戛老领导时期——高杜觉地奥与连地吾在少——格资元老与元觉比考——客母元老,元觉比考——开元元考、格蚩元老、干骚毛比蚩领导的各个时期,知道迁入西南,然后进入撒诺(威宁境内)。古史传说把每一迁至居住地的地理环境,名山大川,气候条件,作物出产以及领导的功绩,战事,迁逃等情况,都作了详尽的描述。

除古史传说外,古歌也记述历史。如《迁徙歌》,描述苗族先民们受自然灾害的侵袭,战争的威胁和破坏,不得不携儿带女迁入他乡。再如《格自爷老、爷觉比考元老》、《觉力滔元老》、《梨由则望,觉比考元老》等古歌,均记述了威宁一带大花苗迁徙的原因、经过和落脚点,并把每个地方的概况、山水、出产以及当时的生活情景记述得一清二楚。《三位老人之歌》,传唱格炎爷老、格池爷老和戛梭卯丙三位老人,原住在斗南玉莫江边时,同心协力抵抗沙召觉地望等人的侵犯,因无法战胜敌人,才被迫向南迁徙。歌中对三位老人奋力抗击敌人,作了生动的描绘:

世界上最出色的弩箭手,

我们的祖先格炎爷老啊!

用脚蹬开千斤弓弦,

抽箭搭在弦上,

嗖飕飕一阵响,

利箭飞进敌阵,

射得敌人排排倒!

敌将沙召觉地望,

中箭也倒在地上。

冲锋陷阵最勇敢的英雄,

我们的祖先格池爷老啊!

大喝一声震山响,

闯入敌阵横冲直撞,

杀得敌人横尸遍夜,

杀得敌人鬼哭狼嚎。

……

《觉力滔元老歌》,共五百余行,记述觉力滔元老集众商议,率领子孙们建立兼城后,沙召觉地望企图掠夺他们的劳动成果,率众侵入格兼城。觉力滔元老被迫迁往另一部族史比居自老处,其后又被赶往力阿那深山,并与史比居自老和戛梭居自老结盟,力抗沙召觉地望的侵扰。歌中对觉力滔元老战败于沙召觉地望后,被迫迁离时的内心活动,描述极为细致:

觉力滔元老,

想了又想,

望了又望,

站了又站,

看了又看——

粮食啊,多么香糯,

田地啊,令人陶醉,

棉花啊,铺满田坝,

这居住过的地方啊,

等待我们的归来!

这段描述表现了苗族先民们被迫迁徙时对乡土的留恋,内心的痛苦以及对暴力的仇恨。

威宁苗族的历史(包括迁徙、抗暴、生产和生活等等)就是通过古史传说和歌谣流传下来的。每当苗家老前辈向本民族的青少年讲述古史才传说、唱古歌时,讲述者和歌唱这往往涕泪俱下,听者也无不落泪。特别是说到唱到历史上所遇到的饥荒和统治者残酷压迫苗家的史实时,更令人悲愤难抑。

当然,他们的古歌和古史传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有更早一点的。反映吃野草、树皮,住山洞和树上时代的歌谣有:《创天造地歌》、《测天量地歌》、《洪水朝天歌》、《兄妹成亲歌》、《派天狗取粮种歌》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记述了苗族先民们迁徙前的原始生活情景,是研究苗族社会发展史不可忽视的资料。

二、衣食住行

威宁苗族多与彝族、汉族杂居于高山、半高山地区,少数住河谷地带。解放前,他们的居住条件比较简单:住房多为茅草房,屋面用茅草或黄松毛盖上,墙是土木结构的;也有住岩洞、岩脚和木杈杈房的。那时,一些苗家在不堪忍受封建地主的压榨和无法抵抗自然灾害侵袭的情况下,只好在一夜之间携儿带女迁往他乡。由于地理环境限制,他们以包谷、洋芋、荞麦为主食;饲养牛马猪羊鸡等蓄禽;好狩猎。

解放后苗族同胞在政治上翻了身,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少过去住茅草房和岩洞的人家,盖起了新瓦房,冬天不再盖“秧被”,能盖上新棉被了。

威宁苗族的服饰比较美观;而且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一九0四年基督教传入以前,男子留披肩长发,后留短发;妇女则以黑毛线掺入作假发,盘髻于头顶,尖顶朝天;未婚姑娘盘发于两耳上方,用发钗或木梳别成圆形。男子穿对襟无领麻布长衫,腰系能盛粮食的腰袋;节日或喜事场中,男女都穿红、黑、白三色相间图案的花衣服。女子上着短衣衫配花衣,下穿蜡染百褶裙,腿裹绑带。男女花衣服背心处,配一绣花方巾,上坠数根精巧长带拖至脚后跟,长带下端系铜钱、毛线球或小铃铛等装饰品。花衣服是苗家男女老少的节日盛装;出门披羊毛小披毡,也是他们的一种喜爱。为何要如此打扮?为何苗家姑娘和已婚妇女都是织麻纺线、挑花缝裙的巧手?其间自有来历:

相传,很久以前,苗族先民们住在江河边,种的是出产稻谷和棉花的平田沃土,后来因战败迁徙到高山野岭;但是,他们仍然怀念自己的故土,怀念那阡陌纵横的田野和宽敞明亮的瓦房。于是,他们在制作衣服时,便用黑、红线在白色的麻布上挑修田块式的图案,百褶裙上也有田块式的标记,以示对过去耕种田畴和生活在平原的忆念。羊毛披肩上凹凸不平的折棱,那折棱型似瓦沟,这是他们忆念以前曾经住过的高楼瓦屋;姑娘出嫁,要陪嫁一床新制的羊毛披毡,意即用瓦房作陪嫁。

在苗族迁徙的古史传说中,还有这样的记述:先祖元觉比考带领子民们渡过一条浑水大河;河很宽,水浑不见底。渡河时,先驱赶猪狗试渡,未成功;于是,再由年轻男子拴索在水牛角上,人随牛渡到对岸,然后将绳索牢牢拴在大树上,妇幼老弱才沿索牵拉,渡到了对岸,来到了江南(地名)。那儿,平畴一望无际,土地肥沃,出产水稻、棉花和甘蔗。古史传说中还记述了:在首领干骚毛比领导时期,住在图南玉莫河边的吕坝,平畴千里,横穿七天始能通过。吕坝田连阡陌,出产稻谷、高粱、甘蔗和棉花。那棉花包儿有鹅蛋大。他们吃的是粘米和糯米饭,饮的是高粱美酒,住的是高大的瓦房,用棉花纺纱织布缝衣服穿。后因福自老攻打,只好迁逃……

从这些古史传说中,不难找出苗族服饰—绣有田块图案的花衣服、百褶裙和羊毛披毡—的来历和起源。

11小时前

46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