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 人们的服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哪些

自我冷笑 4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伤旳落泪 4星

共回答了462个问题采纳率:92.3% 评论

清末民初,人们服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由于留洋人士带回的新思想,人们逐渐接受了更加便捷修身利于行动的西式服装设计。例如剪掉发辫,穿上西服。

二是由于接受新思想教育的女性越来越多,摒弃了缠足束胸等陋习,女性服装更加追求舒适和修身。例如立领收腰上袄配齐膝百褶裙(立体剪裁的中式有胸线的短袄和露出双腿的裙子)。

三是西化教育让很多人接受了中西结合的服饰混搭,例如中式立领搭配西服外套,马褂长衫搭配西式礼帽。

6小时前

19

我是挺好 2星

共回答了220个问题 评论

社会生活的变化 清末民初,经过辛亥革命的冲击,中国社会风尚急剧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剪去了发辫。

清朝强迫汉族男子束发留辫,晚清的进步人士把辫子视为民族的耻辱。

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动员群众剪除发辫。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法令,要求人们剪辫易服。

其次是服饰变化。

封建社会,以服饰区分人们的身份地位。

辛亥革命后,千百年来以衣冠“昭名分、辨等威”的作法被社会废弃,于是人们的服装样式开始多样化。

当时人们对沿袭已久的缠足之俗进行了严厉批评,出现了不缠足运动,各种不缠足团体和禁缠足宣传,遍及全国。1912年3月13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劝禁缠足文》,对改变缠足陋习起到重要作用。

南京临时政府还发布了《严禁鸦片通令》,严厉禁烟。 清末民初的女性 清末的中国社会众生相 服饰变化与衣冠之治的解体 从习俗和观念的变化看中国近代社会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出现了鼎新革故的社会潮流,社会风尚新旧并存,而革命新潮流涉及领域广泛、气势之大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

清末民初外国人在中国的活动 思想观念的更新 南京临时政府发布法律,要求民众革除前清腐朽生活习俗,革新礼仪称谓,废除叩拜、作揖、请安、打千、拱手等旧式礼节,改行鞠躬、脱帽、握手、鼓掌等礼节。

婚丧礼节也改为新式,废除旧式婚丧的各种落后礼俗。

人们的称谓,不再使用“大人、老爷”,一律以“先生”、“女士”、“君”相称。

传统观念逐渐被新观念代替,认识到封建君权、神权、族权、夫权是对个人人格的摧残,提倡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力求打破封建枷锁,给人民平等权利和地位。 晚清帝国的“市民社会”问题 南京临时政府以法律的形式,给各种职业的人们以平等的公民身份和权利,取缔买卖人口及卖身契约。

当时全国反对卖淫纳妾,要求实行一夫一妻制,要求有财产独立权,个人自立,不苛待佣工等。

各种以人道主义、解放人权为宗旨的社会团体纷纷建立,辛亥革命打破了禁锢人的个性发展的封建枷锁。

这时,人们开始对国事政事发生兴趣,各种集会、结社、选举活动得到广泛发展。

知识妇女也开始投身于政治。

当时人们重视工商业的作用,认为办实业是救国的重要手段。

人们打破了传统的四民观念,为发展实业殚心竭虑,投资设厂,各地出现工商业大发展趋势。

清末的工商金融 民初,新学大倡,学生选择专业,考虑其实用价值及利益,法政科招生,成千上百人报考,传统的作诗填词、习经读史、心学理学,不再受人重视。

社会上也出现了追求奢侈浮华的风气,社会各类消费性行业得到发展,对封建社会传统道德伦理观念进行冲击。

与此同时,中国固有的学术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些政治经济因素是决定人们服饰生活上的决定因素;

4小时前

32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