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三国志》可信度高吗

时间炼人心 3个月前 已收到9个回答 举报

淥箭囗萫溏 2星

共回答了217个问题采纳率:92.4% 评论

无论当时还是后世,陈寿的《三国志》可信度还是最高的。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作为史作者首先是正直、公允的人品,其次是严肃、博学的治学态度。

陈寿少年时好学,师从同郡学者谯周学习,研习《尚书》、《三传》,精通《史记》、《汉书》。陈寿聪明机敏,所写文章以富丽著称。谯周曾经对陈寿说:“你必定会凭借才学扬名天下,但常会遭到诋毁伤害,这未必就是不幸,你要谨慎从事。”

最初,陈寿应益州聘请,担任姜维主薄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唯独陈寿不愿依附,因此多次被贬谪。适逢陈寿父亲去世,就回家守丧。因为自己生病,陈寿就让婢女伺候服药,被来客看到,乡党因此对他纷纷议论、指责。

蜀汉灭亡之后,陈寿因此不被举荐。西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张华,欣赏陈寿的才华,认为他虽然有行为不检点的嫌疑,但依照情理不应该被贬废。于是举荐其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陈寿撰写《诸葛亮集》,上报朝廷。朝廷任命陈寿兼任巴西郡中正。在此期间,陈寿撰写了《益部耆旧传》十篇,散骑常侍文立向朝廷呈献此书,得到晋武帝嘉奖。

张华准备举荐陈寿为中书郎,中书监荀勖因为忌恨张华而厌恶陈寿,示意吏部改任陈寿为长广太守。也有说法认为,一开始荀勖也很欣赏陈寿,但因为不满意陈寿所写《魏书》的内容才外放他。

陈寿就以奉养老母为由不就职。

278年,陈寿母亲去世,其母临终遗言将她埋葬在洛阳。陈寿恭行母亲的遗志,可能是没有将其与父亲合葬的缘故吧,又因此遭到非议贬官。

280年,西晋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陈寿经过十年艰辛,撰写完成了《三国志》,共计六十五篇。完整记述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当时的人都盛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干。夏侯湛当时也在撰写《魏书》,看到陈寿的《三国志》以后,便销毁了自己的《魏书》。张华对陈寿倍加赞赏,对他说:“应该把《晋书》委托给你来撰写。”陈寿当时就是如此受到时人的器重。

由于陈寿写作《三国志》时,离这段历史比较近,更容易找到一些第一手的资料,可信度也就比较高。但另一个因素也同样重要,那就是当事者的子孙都在,还具有很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司马氏家族继承了曹魏政权,主掌朝政。陈寿作为西晋的官吏,不可避免的受到一些影响。在主观意识上,不可能绝对的直抒历史真实,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但整体而言,既然时人和后世,都推崇《三国志》,那就是最为可信的史书之一。

任何史书不可能做到绝对的真实,客观因素及主管意识都会影响史书的可信度。无论任何史书,就可信度而言,都是相对的。任何史书都做不到绝对真实,那也就不可苛求《三国志》绝对的可信。

相比较而言,《三国志》比其他一些关于此时期的史书,可信度更高一些。

11小时前

49

血狼传说 2星

共回答了237个问题 评论

我认为可信度应该很高 不高也不会流传到现在。写的时候也离三国的时代不遥远,我相信作为作者史记这些基本节操还是有的。

9小时前

4

微少的恐懼 2星

共回答了201个问题 评论

不管可信度高不高,只是目前是最可信的,因为这本书出来本来就离三国时期不远,才十多年吧。

6小时前

38

肉超多的 2星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评论

高不高有什么关系吗?历史就是一个小姑娘,经过不断粉饰才能见人的。本身陈寿写作的时候就是魏官,后来是晋官,所以很多会影响当时权贵的东西都不会写。

2小时前

40

慢走不送 4星

共回答了448个问题 评论

我认为不高,里面臆想和假设的东西很多。例如,刘备创业前期,名不经传,是不会随身跟随起居录的,各地县志也不会将其写入,刘备也没有写过回忆录,而陈寿写三国志先主传的时候,老一辈蜀国文臣武将都差不多死光了,他从哪得知先主立国之前的详细情况?虽然不能说全部都是胡编乱造,但是其间肯定有臆想出来的。

23小时前

45

戏剧演员 1星

共回答了154个问题 评论

应该很高的,陈寿的爷爷是被诸葛亮斩了的大将陈式的后代,既然是官三代,所以比小老百姓知道的多,而且后面蜀被灭之后,对蜀的官员都很好,他们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只是他各人对诸葛亮不友好,当然政治上也是需要讲司马家的好话的!!!

17小时前

13

滒特鉽傷感 3星

共回答了357个问题 评论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全书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是目前研究三国历史可信度最高的史书了。

《三国志》是优秀的史书,也是保存至今最完整的三国史料,是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考虑政治需要,三国以魏、晋为正统,在修史时对当权人物曹操、司马懿等进行曲笔回护,例如《三国志》中最为严重的曲笔是高贵乡公被杀之事,据《汉晋春秋》、《魏氏春秋》以及《世语》、《魏末传》所载是高贵乡公曹髦与司马昭冲突,《三国志》对此如付阙如,但记载了郭太后历数曹髦“罪过”的令和司马昭等人单方面的表章。

第二,蜀汉的可信度没有那么高,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没有设立专门记载历史事件的史官,也就是说,蜀汉和魏,吴不同,没有专门记载历史事件的专门官员,这在我国历史中是很少见的,任何帝皇都会设立专门记载历史事件的史官,将本国发生的事件记录下来以便于传承下去,可蜀汉没有。

第三,晋朝是承接了魏国的传承,所以在对待魏系文臣武将自然写的要美好一些,对其他两国的文臣武将描写的就会黑化一些,但是大体上还是比较接近历史的。

因此,对于《三国志》,应当多信知,但不能尽信之。

11小时前

10

雪雾传音 2星

共回答了242个问题 评论

《三国志》是西晋陈寿所著,后世历史学家对其著作评价极高。一本历史著作,重不重要,写得好不好,要看能不能被列入正史。什么是正史,就是国家承认,具有权威性。从汉代到清朝,入选正史的有二十四史,《三国志》就位列其中。而且,还和《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并列,被称作“前四史”,可见《三国志》在历史书中的地位。

《三国志》虽然尊魏为正统,但是蜀国和吴国都是分开写的,三足鼎立陈寿是承认的。以魏为正统符合历史事实,魏国是亲手从汉献帝手中接过权柄的,而晋又是承接魏国政权,最终由西晋统一天下。

有评论说,《三国志》和别的历史书比过于简单,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还有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的志。个人认为,对于不是专业研究历史的人,象上面所列,都没有什么用处,只要把历史事件写详细就可以了。

《三国志》写魏国最多,但据有关资料记载,蜀国没有史官,史实资料缺乏,这也是少写的原因。

《三国志》虽然简单,但是在魏、蜀、吴中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取舍十分严肃。

当然,任何著作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如对曹操和司马懿袒护,也可能这两个人是他的偶像。

3小时前

17

爱的不是你 3星

共回答了355个问题 评论

首先可以肯定,陈寿的《三国志》可信度是很高的,这是继《史记》、《汉书》之后一部伟大的历史名著。《华阳国志》和《晋书》中都为陈寿立传。《晋书.陈寿传论》评价道:“丘明既没,班、马迭兴,奋鸿笔于西京,骋直辞于东观。自斯以降,分明竞爽,可以继明先典者,陈寿得之乎。”盛赞陈寿与司马迁、班固一样,“继明先典”,是伟大的历史学家。

陈寿是四川南充人,生于公元233年,死于公元297年,享年65岁。他小时候得到名师历史学家谯周的指教,加之他天生“聪慧敏识,属文富艳”,在蜀国作官。陈寿性情正直,不会趋炎附势,阿谀奉承。当时朝廷中由于刘禅软弱无能,宦官黄皓一手遮天,擅自专权,许多官员都看黄皓的脸色行事,献媚讨好于他。可是,陈寿却不搞这一套,因此不被重用。蜀汉灭亡后,司马炎建立晋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陈寿特立独行的性格仍没有改变,他依然我行我素。为此,在新朝中也不得志。看来无论怎样改朝换代,官场的习气和规则都是相同不变的。总是有些人喜欢打小报告,以告发别人为快事。

有一年陈寿的父亲去世,正赶上陈寿生病,就叫侍婢调治药丸治病。这件事被来访的客人碰见并传了出去,当时的人就认为陈寿触犯了封建礼教,受到贬责,自然当不成官了,只好在家赋闲。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朝廷中有明白人,这个人就是司空张华。他十分欣赏陈寿的才华,出面为陈寿辩护。陈寿有了伯乐张华的鼎力支持,终于在沉寂了几年之后,走出低谷,再次步入仕途。他被举为孝廉、作佐著作郎,又迁著作郎,出补平阳侯相。陈寿在为著作郎的时候,整理了诸葛亮的著作,对其“删除重复,随类相从”。到了平阳侯相的时候,编成《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呈送给了朝廷。这就是《三国志》的雏形。

陈寿48岁的时候,他将三国史事著为《魏书》、《蜀书》、《吴书》共65篇,称为《三国志》。张华看到这部著作,非常欣赏,向吏部推荐陈寿为中书郎。可是,朝中有人嫉妒陈寿,不希望他离皇帝太近,便让陈寿当地方官,到长广做太守。陈寿以母亲年老需要照顾为借口,没有就任。这时在朝中很有影响力的镇南大将军杜预看不过去了,他出来为陈寿打抱不平,推荐陈寿为散骑侍郎。皇帝说这个岗位的位置满了,就把陈寿安排为治书御史,不用到地方而是留在中央了。

陈寿的仕途总是坎坷不平。不久,他的母亲去世了,母亲临死遗言要葬在洛阳。陈寿作为儿子,理应照办,可是却出了问题。朝廷中有一帮子对陈寿羡慕嫉妒恨的人,在鸡蛋里面挑骨头,说什么陈寿的母亲没有安葬在家乡蜀中是不对的,违反礼制。陈寿本来在母亲死后就在家中丁忧守孝,辞去了现职,经过这次风波,再次被挂了起来。数年之后,朝廷起用他为太子中庶子,这个职位不错,是太子属官中的最高官阶。可惜,陈寿没有到任就病逝了。陈寿时乖命蹇,终身仕宦不得志,郁郁而终。《华阳国志.陈寿传》为他不平道:“位望不充其才,当时冤之”。他的地位和名望都不及他的才能,当时人都认为他冤枉受屈。

《三国志》虽然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名著,也有人对它进行批评和责难。其主要理由集中在《晋书.陈寿传》中记载的两件事情上。第一件,乞米作佳传。这件事是说曹魏时有丁氏兄弟丁仪、丁廙(yi),很有盛名,陈寿对丁氏兄弟的儿子说,你们给我送千斛米,我就给你们的父亲作佳传。丁氏兄弟的儿子不给,陈寿竟然没有给丁氏兄弟立传。这是一件事,另外一件事,是说陈寿对诸葛亮的报复。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马谡被诸葛亮杀后,陈寿的父亲因受到牵连而被判髡(kun)刑(剃发),加上诸葛瞻又不大看得上陈寿,所以陈寿为诸葛亮立传时就称诸葛亮并不擅长统帅将领和战争谋略,没有什么应敌御战的才能,又称诸葛瞻只是长于书法,他的名气超过了实际才能。当时的人都对此有所非议。

关于这两件事情,一直存在信与不信两种争议。在这些争议中,更多的学者是持不同意见的,他们认为,丁氏兄弟“盖巧佞之尤,安得立传”?这两人德行不好,不给他们立传是对的。陈寿本人对诸葛亮推崇备至,不存在因为私人恩怨而对诸葛亮进行歪曲抹黑的说法。总得来看,陈寿的治史态度还是很严谨的,《三国志》的可信度很高,是研究三国历史必不可少的一部重要著作。有志于了解和研究三国历史的同好,看看此书,必有收益。

1天前

24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