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中于氏的起源是怎样的

右翼天使 1个月前 已收到6个回答 举报

美味甜 3星

共回答了342个问题采纳率:97.4% 评论

于(Yú)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占第三十九位,在山东和东北最有影响。是一个出自炎帝、黄帝世系的典型的自黄河流域播迁全国的姓氏。   

于姓主要源出: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后来,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春秋战国混乱,邘叔有后裔迁山东郯城,为山东于氏。   

2、出自古炎帝姜姓齐国公子、文学家淳于髡的后裔淳于氏,在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改单姓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 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3、出自北魏前期中原于氏避三国之乱于平城而改姓的万忸于氏,在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俗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姓。实际上,他们是汉朝于公的后代,在三国战乱时,随拓跋邻部离开中原,并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姓为万忸于氏。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中原,复姓为于而已。居住在北方的于姓之人乃至播迁全国的于氏族人很多都是此支于氏。   

4、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  

 ① 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朝时,南方的部分尼玛哈氏改于姓。   

② 又有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小数民族有改于姓者。   

当代,于姓的人口已达到642万,为全国第三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六省,大约占于姓总人口的71.9%,其次分布于江苏、内蒙古,这两省区又集中了9.1%的于姓人口。山东为当代于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于姓总人口的21.8%,一千年来山东一直是于姓人群的居住中心。全国形成了以山东和辽宁为中心的二大于姓居住区域,于姓人口向四周辐射,逐渐减少,长江以北多于姓,长江以南少于姓。多的姓氏之一,占第三十九位,在山东和东北最有影响。是一个出自炎帝、黄帝世系的典型的自黄河流域播迁全国的姓氏。   

还有人认为得姓始祖----- 邘叔,又名姬诞 ,乃周武王次子。武王灭商后,其被封于邘,建立邘国。此后,姬诞号称邘叔,成为于姓的始祖。

秦汉时期,于姓人开始以河南为中心缓慢向周边播迁,往北迁的去了山西、河北,往东迁的到了安徽、山东 ,往西迁的则去了陕西、甘肃。在此期间于姓主要是以中原地区为繁衍播迁的中心,并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东海、河内。其中,东迁进入山东的于姓最为兴旺。 魏晋南北朝时期,于姓真正走向全国。由于军阀长期纷争割据,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 ,很多于姓族人跟随着逃难大军,南迁到东南广大地区。“五胡乱华”期间,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也让中原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躲避战乱,处于河南南部的于姓就近南下湖北,后辗转于四川、湖南。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战乱减少,也由于国人根深蒂固的恋家思想,于姓迁徙有等于无,却繁衍昌盛起来,于姓相继在北方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并掳走徽、钦二宗,有于姓人随往黑龙江。南宋后期,于姓开始由浙入闽,由闽入粤。 元末,农民起义军四起,社会动荡不安,多省人口锐减,山西位置优越,所受影响不大,人丁繁盛。 明王朝建立后,朝廷施行了人口迁移政策,而山西于姓也是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族人分别迁到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等地。 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东的于姓人为多,闯关东谋生并定居。 于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六省,大约占于姓总人口的71.9%,其次分布于江苏、内蒙古,这两省区又集中了9.1%的于姓人口。山东为当代于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于姓总人口的21.8%,一千年来山东一直是于姓人群的居住中心。全国形成了以山东和辽宁为中心的二大于姓居住区域,于姓人口向四周辐射,逐渐减少,长江以北多于姓,长江以南少于姓。在近600年当中,于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的流动有很大的区别,流动方向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有强劲的回迁,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同时,黄河以北的于姓人群出现向东北地区的移民。

21小时前

4

梦中觅他 2星

共回答了278个问题 评论

感谢邀请!

有关“于”姓的来源,大致有三。

来源一:周武王建立周朝时,把他的第三个儿子分封在邘(yu,二声)邑,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沁阳县西北台镇一带。这位王子便被时人尊称为邘叔,是同姓(姬姓)分封而去做邘邑首领的。邘叔的子孙,就以地名为姓,将“邘”去掉“阝”,世代姓于。

来源二:来自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公子淳于髡(kun,一声),其后裔以“淳于”为姓氏。至晚唐宪宗在位时,为避宪宗李纯讳,将复姓“淳于”改为单姓“于”(后来有部分又改回“淳于”)。这可视为于姓来源中的一支。

来源三:赐姓或少数民族易姓而来。

于姓的迁徙:

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一带,为古邘国所在地,也是于姓发祥地。秦汉以前,基本在河南境内散居。秦汉时期,于姓裔人开始向周边扩散,北迁山西、河北,东徙安徽、山东,西扩陕西、甘肃。魏晋南北朝时期,军阀长期纷争割据,于姓人避乱南渡至东南地区,河南于姓人则近散湖北,再徙湖南、四川等地。北宋末,金兵攻汴(今河南省开封市),徽、钦被掳,亦有于姓人随往北地。朱明王朝建立,山西于姓后人也随“洪洞大槐树迁民”之路,分迁至鲁、豫、冀、陕、苏诸地。有清一代,于姓人尤以山东为多,闯关东者,也在东三省诸地繁衍生息下来。

堂号:河内堂;京兆堂;广陵堂(江都堂);东海堂(郯郡堂,海州堂);忠肃堂;救民堂;黎阳堂;河南堂(三川堂)。

郡望:河南郡;京兆郡;河内郡;东海郡。

19小时前

22

生离别几何 1星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评论

于姓,中华姓氏百家姓之一。 于姓一般被认为最早出自于姬姓,西周初年,周王第三子受封于邘(yu,二声)国(河南境内),人称邗叔。子孙后代以国姓为姓,并去右偏旁,简化作于。于姓的来源除了上面所述,还有其他说法。1、出自古炎帝姜姓齐国公子,文学家淳于髡(kun,一声)的后代淳于氏,在唐代时避讳宪献宗李纯改单姓于氏。(参考典籍《古今姓氏书辩证》)到了宋代之后,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分人没有改,形成此支于氏J2、出自北魏前中期于氏是避三国之乱在平城而改姓的万忸于氏,在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参考《路史》记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来随鲜卑人习俗改姓,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又恢复于姓;3、出自赐姓和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①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朝时南方的部分尼玛哈氏改于姓;②少数民族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少数民族有改于姓。

16小时前

16

将回忆紧握 2星

共回答了76个问题 评论

姓氏祖宗:邘叔

古周武王建立周朝时,把自己第三个儿子封在邘邑,就在现今的河南省沁阳县西北台镇那一带。那位王子便被称为邘叔,是属于分封同姓而去做邘邑首领的。邘叔的子孙,后来就以地名为姓,并且去掉右边的耳旁,世代姓于。

12小时前

46

魅惑非媚惑 1星

共回答了158个问题 评论

《百家姓》是一部关于我国中文姓氏的作品,这部书大概成书于北宋初年,它对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于姓在在旧的百家姓中排第82位,根据最新的排名,现排在第39位。

关于于姓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来自西周国姓,姬氏一族。传说西周初年,宗法分封,周武王的二儿子邘叔受封于邘国(如今的河南境内),此后后邘叔的子孙就以于为氏。后来春秋战国时期,邘国被郑国所灭,邘叔的后裔就从河南搬迁到山东,今天于姓仍然是山东省的大姓。

第二种:来自于战国时期齐国的公子、文学家淳于髡的后裔淳于氏,在唐代唐宪宗李纯当政时,为了避讳皇帝的名字,而将复姓的“淳于”改为单姓的“于”。后来有一部分人将姓氏改回“淳于”,有一部分不改,依旧使用“于”姓,因此成为了于姓中的一支。

第三种:来自北魏前期,为逃避三国之乱在平城而改姓的万忸于氏,属北魏时期鲜卑族。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来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姓氏汉化,又重新使用于姓。

第四种:来自当时统治者的赐姓或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如中明朝时,元人巴延达哩降明,被当时朝廷赐姓于,名忠;同时有因众多原因,土族、回族、高丽族等少数民族改姓于。

7小时前

35

丫的这美妞 2星

共回答了229个问题 评论

  于(Yú)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占第三十九位,在山东和东北最有影响。是一个出自炎帝、黄帝世系的典型的自黄河流域播迁全国的姓氏。  于姓主要源出: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后来,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春秋战国混乱,邘叔有后裔迁山东郯城,为山东于氏。  2、出自古炎帝姜姓齐国公子、文学家淳于髡的后裔淳于氏,在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改单姓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 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3、出自北魏前期中原于氏避三国之乱于平城而改姓的万忸于氏,在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俗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姓。实际上,他们是汉朝于公的后代,在三国战乱时,随拓跋邻部离开中原,并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姓为万忸于氏。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中原,复姓为于而已。居住在北方的于姓之人乃至播迁全国的于氏族人很多都是此支于氏。  4、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  ① 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朝时,南方的部分尼玛哈氏改于姓。  ② 又有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小数民族有改于姓者。  当代,于姓的人口已达到642万,为全国第三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六省,大约占于姓总人口的71.9%,其次分布于江苏、内蒙古,这两省区又集中了9.1%的于姓人口。山东为当代于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于姓总人口的21.8%,一千年来山东一直是于姓人群的居住中心。全国形成了以山东和辽宁为中心的二大于姓居住区域,于姓人口向四周辐射,逐渐减少,长江以北多于姓,长江以南少于姓。

1小时前

31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