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最精华六句话

晨敛清荷 1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古典思凡 4星

共回答了459个问题采纳率:90.6% 评论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 史书的总称,由于《 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 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 正史”。

一、太刚则折,至察无徒。

这是周告诫皇帝的话。他认为“夫太刚则折,至察无徒”,用它来治理国家,会给国家带来祸患,用它来行事,就会伤害自己的家人。政治太苛刻就会使统治者与百姓之间不和睦,百姓则会怨声载道,政府就会失去百姓的拥戴。这应该成为后人治世的一个法则。

二、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选自《后汉书·杨震传》。可以译作: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不知道呢?从古至今,很多志士仁人对自己的声誉都是倍加珍惜的,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东汉时的昌邑县令夜间怀巨金贿赂杨震时说:“幕夜无知者。”杨震回答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结果杨震断然拒绝贿金,维护了自己的清白人格,因此才有“震威四知”一语出现。

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选自《史记·滑稽列传》。译作: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时,他的话也是善良的。这句话见解很精辟,它认为再恶的人到了临死的时候也会说出善良的话, 恢复本来善良的面目。总愿将自已内心最美好的东西奉献出来,给后人留下美好的回忆。

四、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意思是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包含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说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聪明之人不可能永远聪明;看似愚笨的人,他也有聪明的时候。

五、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名利"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人们会说“名利害人”,是因为有人过度地追求名利。人活于世,追求名利是一种常态,一个人想要实现自身的价值,想要让更多人了解、尊重,这样的“名"是每个人需要得到的;一个人想要通过努力累积财富,改变自身的条件,个人的生活,这样的“利”是毎个人必须追求的。

六、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选自《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如履薄冰的心情就是,是指一个人好像在冰上行走一样,每一步都必须小心谨慎,精神高度集中,害怕一个放松就会摔倒。如临深渊的生活,跟前句基本差不多的意思,指一个就好像站在深渊边上一样,随时可能掉下去,随时可能万劫不复,也是一种恐惧不安。

22小时前

4

想迩某一刻 1星

共回答了130个问题 评论

一、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二、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三、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

四、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

五、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

六、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

21小时前

42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