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玉 可以攻石 请祥解

有寂寞相伴 1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忄待续 4星

共回答了484个问题采纳率:91.8% 评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攻:琢磨。整句话意思是: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语出《诗经·小雅·鹤鸣》。原文如下。  鹤鸣  鹤鸣于九皋(1)  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  或在于渚(2)。  乐彼之园,  爰有树檀(3),  其下维萚(4)。  它山之石(5),  可以为错(6)。  鹤鸣于九皋,  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  或潜于渊。  乐彼之园,  爰有树檀,  其下维彀(7)。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注释】  ①皋(gāo):一作“臯”, 《毛传》:“皐,泽也。”九皋:曲折深远的沼泽。《郑笺》:“九,喻深远也。鹤在中鸣焉,而野闻其鸣声。兴者,喻贤人虽隐居,人咸知之。”  ②渚(zhǔ):水中的 小块陆地。《毛传》:“良鱼在渊,小鱼在渚。”《郑笺》:“此言鱼之性寒则逃于渊,温则见于渚,喻贤者世乱则隐,治平则出,在时君也。”《孔疏》:“此文止有一鱼,得云‘或在’,是鱼在二处,以鱼之出没,喻贤者之进退,于理为密;且教王求贤,止须言贤之来否,不当横陈小人,故易《传》也。”  ③爰: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檀:紫檀树。  ④萚(tuò ):草木脱落的皮、叶。王引之《经义述闻》以为萚通“檡”。马瑞辰《通释》从之:“下章榖为木名,则此章萚亦木名,不得泛指落木。”  ⑤它:别的,其他。  (6)错:通“厝”,磨玉的石块。《说文》:“厝,厉石也。《诗》曰:‘他山之石,可以为厝。’”  (7)彀:楮 树。《孔疏》引陆玑云:“荆杨人谓之榖,中州人谓之楮。”楮树皮常用以作纸。《毛传》:“榖,恶木也。”  【译文】  白鹤鸣叫在深泽,  鸣声四野都传遍。  鱼儿潜游在深渊,  时而游到小清边。  那个可爱的园林,  种着高大的紫檀,  树下落叶铺满地。  其他山上的石块,  可以用来磨玉石。  白鹤鸣叫在深泽,  鸣声响亮上云天。  鱼儿游到小清边,  时而潜游在深渊。  那个可爱的园林,  种着高大的紫檀,  树下长的是榕树。  其他山上的石块,  可以用来磨玉石。  【读解】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富有哲理的成语,最初便出自这 批。然而,全诗并不意在阐释哲理,而是赞颂园林池沼的美丽。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从对自然山水的观照赞美,到人造山 水,似乎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演变。自然山水无论怎么美,却难以据为己有。把官室修筑到风光秀美之处固然不错,却又给办事、生活造成诸多不便。要把自然山水随心所欲地迁移,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许是为了在住地周围再现自然风光的秀美,或许是出于占有自然山水之美的私欲,或许是为了显示富有与阔气,或许几种 动机兼而有之,于是便有了模仿自然山水的人造园林。据说,这玩意儿早在西周就已有了。  无论怎么说,人造园林的出现,大概不会是出于“为艺术而 艺术”一类的高尚动机,并不像某些研究者说得那么玄”。即使有这样的东西,也应当是很晚近的事情。  在一个交通尚不发达,人民衣食住行尚成问题,外扰内乱不 问,财力、技术十分有限的时代,要建造大规模的园林景观,完 全可以想见其难度和对人力财力物力的消耗。这样一朵艺术之花, 却原来是生长开放在一块贫瘠的土壤之上。  也许,历史就是这样。主观的动机和最终的结果总是相分离 的,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修建金字塔的劳工,大概不会像我 们这样对金字塔顶礼膜拜。建造皇帝园林的能工巧匠,未必会对 自己的作品感到欢欣鼓舞。真是彼一时也,此又一时也。  【读解2】此诗通篇用借喻手法,以鹤之长鸣,鱼之潜游,檀树之高,萚、榖之矮以及石可攻玉等一连串比喻,表达了对人才的见解和主张。意谓人才有的显露于上,有的潜藏于下,无论高低贵贱,均应为国各尽其用。即使是他国之才,也可为我所用。朱熹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词也。”王夫之说:“《小雅.鹤鸣》之诗,全用比体,不道破一句,《三百篇》中创调也。”

11小时前

4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