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余之所得也的是什么意思

抱我一下 2个月前 已收到4个回答 举报

亦离愁 4星

共回答了472个问题采纳率:96.8% 评论

试理解回答:“此”在这里是指示代词,意思是:这、这个。“余”是第一人称代词,意思是:我。“之”在这里是结构助词,意思是:的。“所”作为代词和动词“得”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意思是:得到的,、获得的。“得”的意思是:得到、获得。“也”是陈述句句末表示肯定意味的语气词。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就是我能够获得(得到)的啊,

9小时前

13

演绎新秀 1星

共回答了197个问题 评论

此余之所得也: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此余之所得也”出自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节选):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释译:

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7小时前

18

冻柠茶 4星

共回答了418个问题 评论

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出自《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

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而慎取”辩伪

即用游览华山前后洞的经历自然引出第三段关于“非常之观”“志”“尽吾志”的议论,然后返回由“仆碑”之事而引出关于“深思而慎取”的议论

那么,王安石想借游览之事去抒发哪一方面的“得”呢?

“着重说明了世上奇伟壮丽的景物,常在‘险远’之地,必须有志气,有毅力,不避‘险远’,不中途而废,才能领略到无限风光。

这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险,不畏进取的思想。”很显然,大“家”们这样的总结,确实很契合作者在第三段的表述,那么第四段关于“仆碑”之事而引发的议论又不能

作者根据自己在上文所叙的游览经历,自然联想古人在游览方面的收获,并分析古人有收获的原因:

是他们探究思考的深入、深刻,所以处处都有所体现(笔者所理解的“无不在”与课本注解上的“无不在”的理解不同)。

接着“夫夷以近……而人之所罕至焉”是指出“非常之观”常常在那些险远(也就是深入、深刻)之处,而能够到达的人很少。

这里应该是作者在用现象“非有志”“力不足”“无物以相之”,并且隐含地指出了“有志”是基本前提,因为在讲“力不足”和“无物以相之”时,分别用了“有志矣”和“有志与力”这样的字眼。最后又用“然力足以至焉,……其孰能讥之乎?”

段末用“此余之所得也”收束,此句中的“得”既是与段首句中的“叹”相照应,也是对此段中“古人……往往有得”中的“得”在此次游览之事上的具体体现。

所以说此段的中心意思是强调不管在观览风物等具体行为,还是在为学处事等意义上都应当力图“求思之深”。

4小时前

41

默写幸福 2星

共回答了200个问题 评论

此余之所得也的,是这样理解原文出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译文意思是:这就是我(王安石)(这次游山)的收获.这里的“得”是指心得、收获的意思具体到王安石“此余之所得也”里的“得”指的是: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

1小时前

30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