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拂夜奔中王二与小孙的故事是真的吗

晚期患者 2个月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渐日晚 2星

共回答了208个问题采纳率:94.9% 评论

《红拂夜奔》中,李靖,红拂,虬髯公风尘三侠在历史上的的形象被颠覆,而文本互涉的写作手法将他们之间所演绎的故事与小说中现代人王二和小孙之间的事情穿插交织在一起,而古代知识分子李靖与现代知识分子王二因为费尔马定理被联系在一起,淡定地透露着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红拂夜奔》所表现出来的对秩序、霸权的颠覆及对庄严的戏弄是其他同类小说不具备的。王小波在《红拂夜奔》的序言里说:“这本书将要谈的是有趣,其实每一本书都应该有趣。”

《红拂夜奔》正是在发挥其的自由重新塑造“红拂夜奔”这个历史故事,幻化了洛阳城与长安城,神化了李靖,红拂,虬髯公;插入现代社会中做科技史研究的知识分子王二的生活。两个文本同时存在《红拂夜奔》中,第一章至第五章以及跳跃着到第十章讲述了一个王小波“自由化”了的“红拂夜奔”的故事,并且间歇地出现关于现代知识分子王二的看法与做法;第六章是独立的关于王二事迹的一章;第七、八、九章则分别记叙了李靖,虬髯公,红拂为主角的事情

具体的看下面的详细文字

《红拂夜奔》中的文本互涉

论文摘要:通过解读王小波的《红拂夜奔》,阐述属于“新历史小说”范畴中的李靖,红拂,虬髯公风尘三侠的事与现代人王二和小孙的事情,认为小说运用文本互涉的写作手法,试图从人物、社会等方面现出王小波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

关键词:文本互涉后现代主义社会人物

在当代文坛,王小波特立独行,他不仅仅在文学上和小说创作上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与意义,同时也体现在文化上与个体存在上。他重视自由;注重精神写作,曾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文学定义为“严肃文学”;他热爱有趣,以反“人文精神”为出发点和归宿,但又在描写作为个人的个体生命的惨重精神裂伤的同时,以其特有的黑色幽默方式试图进行大面积的自我拯救。从而,他的文化道路呈现给我们一个中国后现代思想者的独立意义。

王小波的《红拂夜奔》,给予了我们一个“新历史小说”领域中关于“红拂夜奔”的故事。它恰恰也在另一个角度表明了王小波写作过程中重视自由的观念,以他的反神话写作构造了一个新的神话。在他的《红拂夜奔》中,李靖,红拂,虬髯公风尘三侠在历史上的的形象被颠覆,而文本互涉的写作手法将他们之间所演绎的故事与小说中现代人王二和小孙之间的事情穿插交织在一起,而古代知识分子李靖与现代知识分子王二因为费尔马定理被联系在一起,淡定地透露着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红拂夜奔》所表现出来的对秩序、霸权的颠覆及对庄严的戏弄是其他同类小说不具备的。王小波在《红拂夜奔》的序言里说:“这本书将要谈的是有趣,其实每一本书都应该有趣。”

1.文本互涉

文本互涉亦称“互文性”,主要是指不同文本之间结构、故事的相互模仿(包括具有反讽意味的滑稽模仿或正面的艺术模仿)、主题的相互关联或暗合情况,当然也包括一个文本对另一文本的直接引用。

戴维·洛奇在谈到英语小说文本互涉问题时指出:“互文性是英语小说的根基,而在时间坐标的另一端,小说家们倾向于利用而不是抵制它,他们任意重塑文学中的神话和早期作品,来再现当代生活,或者为再现当代生活加添共鸣。”

王小波的《红拂夜奔》正是在发挥其的自由重新塑造“红拂夜奔”这个历史故事,幻化了洛阳城与长安城,神化了李靖,红拂,虬髯公;插入现代社会中做科技史研究的知识分子王二的生活。两个文本同时存在《红拂夜奔》中,第一章至第五章以及跳跃着到第十章讲述了一个王小波“自由化”了的“红拂夜奔”的故事,并且间歇地出现关于现代知识分子王二的看法与做法;第六章是独立的关于王二事迹的一章;第七、八、九章则分别记叙了李靖,虬髯公,红拂为主角的事情。文本互相涉及,联系着。浙江博客网+E.U

《红拂夜奔》的主要人物有古代人李靖、红拂、虬髯公;现代人王二和小孙。现代知识分子王二坚信古代知识分子李靖证出了费尔马定理,只是隐蔽在某部作品之中。而王二自己也在不断地求证费尔马定理。于是,一个定理成了联系李卫公和王二的纽带。

李靖在《红拂夜奔》中,起先是个流氓知识分子,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当上李卫公后,却装傻到老。他年轻的时候最大的理想就是做点事证明自己是最聪明的。他搞了很多发明,证明了费尔马定理。然而他的发明最后卖给大唐皇帝,利民的东西成了镇压大众的工具。年轻时候的李靖虽然不能实现自身“价值”,却过着有趣的生活。但是当李靖和红拂夜奔后,奉旨建造了长安城。一时为他的设计忘乎所以的时候,被皇帝派人砍了一刀,从此他就装傻到老,过着无趣的生活。

而现代知识分子王二和古代知识分子李靖是做比较的。他们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物质文明的时代里,王小波利用了一个定理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看似李靖是古代的王二,王二是现代的李靖。虽然,李靖的身边是红拂,王二的身边是小孙;虬髯公看不起李靖,王二所在系的副主任也看不上王二。二人消除了历史的隔阂,在两个不同的空间上演相似的戏剧。

3.社会的互涉

而社会的互涉在《红拂夜奔》中也拥有古代与现代不谋而合的相似。被王小波幻化了的洛阳城和长安城,和知识分子王二所住的高层建筑是某种意义上社会的互涉,洛阳城和长安城是古代知识分子李靖一生所居住的两个城市,而高层建筑则是现代知识分子王二正在居住的地方。它们具有相似性与象征性。

小说开头描述的洛阳城的城墙是是用小孩的屎筑成的,城里到处是泥水,人们必须借助一种叫拐的东西才能在街上行走。不是老百姓的人坐在八匹马拉的轿车里呼啸而过时,会溅行人满身泥水,没钱的人为了不被溅上要这样装束:脚下踩着一对拐,肚子上挂了两个牛尿脬装水(洗溅到的泥水),背后插了两把伞(换衣服时遮挡之用),腰里带着油布袋(装换洗衣服)。从这儿,可以体味到王小波小说中的“有趣”,但是在这“有趣”的背后象征着:在古代的城市里,是有贫贱之分,地位直接影响待遇。有钱的有权势的人可以恣意地横行霸道,而没钱的地位低下的人只能尽量避免前者,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还得忍气吞声,自行处理一切可能发生的后果。

而在之后出现的由卫公李靖设计的长安城,则和满街泥水的洛阳城不同,长安城除了土坯泥巴,就是砖瓦陶器,不是黄就是灰。除此之外,大多数的人都穿土黄色的衣服,城里的房子也都一模一样。但“除了外表不一样之外,这两座城市很相像——比方说,都在严厉的控制之下,想入非非都属非法。”人们的思想、行为举止不能任意进行,在条条框框中被固定拘束着。生活在城里,没有人身自由,日复一日地过着相似的生活,灵魂和思想在那似乎可以和禁忌划上等号。

当然,除了古代知识分子李靖所住过的洛阳城和长安城,王小波《红拂夜奔》中现代知识分子王二住的那座高层建筑也是具有象征意义。“这座楼还有黑暗的楼道和亮着荧光灯的电梯,这个电梯常常把我提升到十七层,然后我就在破自行车和包装纸箱里夺路而行……在楼道里我经常飘出炸辣椒或者是炸黄花鱼的味道。”他和小孙合居,想着费尔马定理,不知不觉活到了四十一岁。用王二的话说:“这个地点和泥水满街的城,和黄土辗成的长安城没什么两样,都是合情合理的地方。”

时间在飞速流逝,时代也在不断更替,但是生活却以慢步调地向前迈进,一切仍然陈旧。在法律规则中,人性被压抑着,即使想改变也无能为力,因为法律不允许。生活就像王小波在小说中说的那样“根本没有指望,我们的生活是无法改变的。”

《红拂夜奔》的历史是一个后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王小波这位特立独行的中国后现代思想者运用文本互涉这个写作手法向我们展示了古代知识分子李靖与现代知识分子王二的故事,他们在境遇及思想领域的相似暗示着王小波精神家园的再一度的思考。将“自由”、“精神写作”、“无趣与有趣”的后现代主义展现得一览无遗。

18小时前

40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