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句古诗加赏析

只是个骗子 1个月前 已收到6个回答 举报

多余的解釋 2星

共回答了245个问题采纳率:98.4% 评论

题目:《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描写了作者在山中行走时的心情和景色。诗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精准地描绘了山中的景色和作者的感受,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以“远上”二字一开篇就将视角拉远,将读者带入了深山之中。描绘了山路的崎岖和蜿蜒,给人以艰辛和险阻的感觉。
接着,“白云生处有人家”,用简洁的语言将山中的人居点出。白云和人家成为呼应,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里的“白云”可能是指山中的雾气,与人家相连,给人以诗人突然出现人居之感。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表达了诗人对枫林的美景的眷恋之情。枫林属于秋景,而诗人在此时作诗,对枫林表示了极大的喜爱。停车坐爱,不急于行进,只是静静地欣赏晚霞之余的美景。
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将秋天的景色与春天的花进行了有意思的对比。诗人通过“霜叶红于”这一形容,表明枫叶的美丽超过了二月的花朵。这种比喻手法独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首诗意境深远,用简练明了的语言,将作者的情感和景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耐人寻味之感。同时,通过对枫林美景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给人以宁静和愉悦之感。

3小时前

48

逆旅之伴 2星

共回答了244个问题 评论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历史文化的底蕴和智慧,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以下是两句古诗及赏析:
1.《登高》: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这句诗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是描写离别的伤感和怀念之情。黄鹤楼是一座古建筑,象征着离别之处,诗人借用黄鹤楼来表达自己离别之情,黄鹤离去,留下的是空荡荡的楼台,寂寞的画面更加凸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2.《登高壮观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诗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高壮观歌》,是描写友谊的真情实感。诗人用“海内”和“天涯”来形容距离遥远,但是心灵相通的朋友。这句诗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不分距离的,即使隔着千山万水,也能感受到朋友的真挚情感。

1小时前

16

雨拍尘沙 4星

共回答了491个问题 评论

江 雪

  千山鸟飞约,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诗中所写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看,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这幅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或风景画。在它们里面总是要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的。事实上,风景诗中的极品,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这首诗,也不例外。只要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22小时前

12

其生计 1星

共回答了186个问题 评论

1.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2.静夜思

(唐)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低 头 思 故 乡。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18小时前

48

榜样的模范 2星

共回答了238个问题 评论

两汉本继绍,新室台赘疣。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注释】:

继绍:继承。

新室: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称帝之后,定国号为新。

赘疣:皮肤上生出的多余的肉结,形容累赘无用之物,应予除掉。

嵇中散:即三国时魏人嵇康。

薄:鄙薄,瞧不起。

殷周:指殷汤王和周武王,二人皆以征战得国。

【赏析】:

这是首咏史诗。通过对两汉之际王莽篡权的历史回顾,借古喻今。作者跳出了封建时代妇女生活的狭窄天地,发表了对社会、政治的一些见解。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13小时前

16

剑无痕 2星

共回答了251个问题 评论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7小时前

26
可能相似的问题

热门问题推荐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