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在位时杀了多少太子和公主

何处疗伤 1个月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尽心尽情 2星

共回答了203个问题采纳率:92.9% 评论

史书上有明确记载且无争议的被武则天杀害的太子有三个,公主有一个。另有一个太子和两个公主之死存疑,但均有被武则天杀害的说法。

武则天为并州文水人,公元624年出生(另有622年和623年之说),637年第一次入宫,被唐太宗封为才人。649年唐太宗驾崩,武则天入感业寺为尼。651年二度入宫,生长子李弘。652年被封为昭仪。654年生长女安定思公主,同年被立为皇后。660年十月,李治风疾发作,头晕目眩,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于是让武则天处理朝政。674年八月,李治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史称“二圣临朝”。683年李治驾崩,李显即位。684年武则天废中宗李显,立李旦为帝,自己临朝称制。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705年正月武则天禅位于太子李显,同年病逝。

武则天杀的第一个太子是李治的庶长子李忠。

李忠(643年-664年),字正本,高宗李治庶长子,王皇后养子。生母为宫人刘氏。李忠初封陈王,官任雍州牧,永徽三年(652年),立为太子。显庆元年(656年)被废太子之位,改封梁王,任梁州都督,同年改任房州刺史。显庆五年(660年),废为庶民,迁居黔州,囚禁于黔州李承乾故宅。

麟德元年(664年),武则天指使许敬宗陷害李忠与宰相上官仪、宦官王伏胜谋反,李忠被赐死在黔州住所,时年二十二岁。神龙元年(705年),追封为燕王,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

部分史料记载武则天杀的第二个太子是自己和李治的长子李弘。现代学者普遍认为李弘死于肺结核病。

李弘(652年—675年),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高宗朝继李忠后所立的第二位太子。永徽六年(655年)进封代王,显庆元年(656年)被立为太子,自幼孝顺仁德,为太子后体恤民情,曾上书高宗修正不合理的法律,并为两个被幽禁的姐姐求情,深得高宗宠爱。

上元二年(675年),李弘随帝后出行洛阳,猝死于合璧宫绮云殿,年仅二十三岁,死因颇有争议。《新唐书》和《唐会要》记载了李弘可能被武则天鸩杀的传言。说李弘深得父皇宠爱,并且为人仁孝谦谨,中外属心,高宗身体不好有提前禅位之意。李弘因此成为了武则天掌权的障碍。同时因为两位姐姐求情违背了武后旨意,由此失爱于母后。现代学者经考证后普遍认为李弘并不是被武则天杀害,而是死于肺结核病。关于鸩杀李弘的记载,以《唐会要》和《新唐书》最为肯定,但两书较《旧唐书》出书晚,采信了一些后世传言。据史料记载,咸亨二年李弘就因痨瘵缠身而不能胜任监国重任。时隔四年后去世,高宗在《赐谥皇太子弘孝敬皇帝制》中更直接提到:李弘自被立为太子后就染上痨瘵,又接受父君之命带病理政,以致操劳过度,使旧病加剧,最终病卒。可见官方认定李弘是因痨瘵恶化而死。

李弘死后高宗悲痛不已,破例追赠太子李弘为皇帝,谥号“孝敬”,以天子礼仪葬于恭陵。神龙初年(705年),中宗李显为孝敬皇帝上庙号为义宗。开元六年(718年),玄宗李隆基依照旧礼撤销义宗庙号,复用孝敬皇帝谥号祭祀。

李贤是另一位被武则天杀害的太子。

李贤(655年—684年),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次子。永徽五年(655年)生,初封潞王。自幼得到良好教育,以“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作为太子侍读。容貌俊秀,举止端庄,才思敏捷,深得李治喜爱。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猝死后,被册立为太子,期间三次监国,得到高宗称赞、朝野拥戴,同时也受到武后猜忌。调露二年(680年),以谋逆罪名废为庶人,流放巴州。文明元年(684年),武则天废中宗李显临朝称制后,授意酷吏丘神勣逼李贤自尽,终年二十九岁。

垂拱元年(685年),诏复雍王爵位。中宗神龙二年(706年),追赠司徒官爵,以亲王礼陪葬乾陵。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追谥章怀太子,与太子妃房氏合葬。曾召集文官注释《后汉书》,史称“章怀注”,具有较高史学价值。著有《君臣相起发事》、《春宫要录》、《修身要览》等书,如今已佚。

此外武则天还杀害了自己的孙子李重润(神龙元年追封为懿德太子)和孙女李仙蕙(神龙元年追赠为永泰公主)。

李重润(682年—701年),原名李重照(因避武则天之讳,故改名李重润),李治与武则天之孙,中宗李显嫡长子,母韦皇后。永淳元年(682年),李重润被立为皇太孙。光宅元年(684年),唐中宗失位,李重润被废为庶人。

李仙蕙(684年—701年),中宗李显第七女,韦皇后所生之女中排行第三。初封永泰郡主。并以郡主身份下嫁武承嗣长子武延基。

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李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永泰郡主驸马魏王武延基私下里议论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擅政之事,为人谗构,李重润、李仙蕙和武延基被武则天赐死。中宗李显复位后,于神龙元年(705年)追封李重润为“懿德太子”。神龙二年(706年),将其灵柩由洛阳迁到乾陵陪葬,特恩“号墓为陵”。同时将李仙蕙以礼改葬,亦“号墓为陵”。李仙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坟墓被冠称为“陵”的公主,规格与帝王相等。

不过1960年9月《唐永泰公主墓志铭》出土后其死因出现了新的说法。墓志铭记载:“(永泰公主)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琼萼调春,忿双童之秘药。女娥篪曲,重碧烟而忽去。弄玉萧声,入彩云而不返。呜呼哀哉!以大足元年九月四日薨,春秋十有七。”这就清楚地告诉人们,永泰公主不是武则天直接害死的,而是由于怀孕患病致死。 同时研究人员根据永泰公主墓出土十一块骨盆碎片,复原了永泰公主之骨盆,经科学测量与鉴定,认为“永泰公主骨盆各部位较之同龄女性骨盆都显得狭小,并结合墓志铭“珠胎毁月”句,断定“永泰公主死于难产”,而非其祖母武则天所杀害。

常乐公主是唯一明确记载且无争议的被武则天杀害的公主。

常乐公主是唐高祖第七女 ,生母不详。太宗李世民的异母妹妹。常乐公主下嫁赵瑰,生有一女赵氏,为李显作英王时的结发妻、英王正妃。后被武则天杀害。

武则天谋夺李唐社稷,翦除唐朝宗室,引起诸王不安。垂拱四年(688年),琅邪王李冲、越王李贞相继起兵反武。常乐公主对越王李贞的使者说:“为我谢王,与其进,不与其退。若诸王皆丈夫,不应掩久至是。我闻杨氏篡周,尉迟迥乃周出,犹能连突厥,使天下响震,况诸王国懿亲,宗社所托,不舍生取义,尚何须邪?人臣同国患为忠,不同为逆,王等勉之。”

越王贞兵败自杀。武则天为尽除李氏诸王,使周兴等展开审讯,逼迫韩王元嘉、鲁王灵夔、黄国公撰、东莞郡公融、常乐公主等李唐皇室成员自杀。武则天改常乐公主姓氏为虺氏。唐中宗李显复位,为之平反。

《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还记载了武则天于永徽五年(654年)产下长女安定思公主后,为陷害王皇后而将安定思公主掐死。但成书更早的《旧唐书》和《唐会要》只记载了公主的暴卒,并未说明其死因。故安定思公主之死为疑案。

综上,李忠、李贤、李重润、常乐公主四人明确死于武则天之手。李弘、李仙蕙、安定思公主之死均存疑。

13小时前

33

噯謝絕染指 3星

共回答了328个问题 评论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李治因患风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自此,则天从参政步人执政,“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虽在幕后,却遥控了朝廷实权。后来,高宗后悔,图谋收回大权,并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草诏废后。岂知机事不密, “谋泄不果”,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为强,立将上官仪处死。高宗之举,功亏一篑,反使武后更为警觉。

  武则天,长子李弘因病去世,次子李贤被流放(后杀害),三子被废,四子待武则天登基后,改名武轮。

  高宗虽厌其独行独断,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这样,就使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同临紫宸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自此,高宗形同虚设,唐朝权柄,尽在武后则天掌握之中。

  从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称帝的16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想禅位于长子李弘。武后则不念母子之情,将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李贤被高宗委以临国之任,处理政务颇为精干,武后则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显刚刚继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一年后便废掉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睿宗。李显、李旦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处处受制于武后。

  其次,是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录》,原来连《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录》中,却定为姓氏的第一等,这并没有改变门阀观念,只是武则天为了提高武的地位的一个表现。

  再次,是变更官名,改东都洛阳为神都,为自己登位称帝,建立新秩序,迈出重要的一步。向举国表示自己大位一统至高无上的权力。武后的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许多士族官僚的反对。柳州刺史,唐初元勋徐世绩之后徐敬业,召十数万兵马率先于扬州发难,骆宾王写下名著一时的《讨武曌檄》,遍撒域中。宗室琅玡王李冲在博州,越王李贞在豫州也相继反武,举兵讨伐。则天武后对此毫不手软,坚决镇压,在她的直接指挥下,这些叛乱很快平息,徐敬业、李冲、李贞等主要发难者,或死于战场,或被捕杀,无一幸免。

  恐怖的斩杀,广泛的株连,充分地暴露出武后的冷酷果断。

  公元690年,武则天认为亲临帝位的条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广造舆论:“武后为弥勒佛转生,当代唐为天子。”接着又一手导演了,以唐睿宗为首的六万臣民上表劝进,请改国号的壮举。至此,水到渠成,则天武后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的“万岁”声中,登临大宝,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这年,她已是67岁的高龄。

  如果说,武则天在称帝前三十余年参政执政的政治生涯中,已显示出惊人的政治谋略和手段。那么,在称帝之后的十余年中,则更充分地显示了她在用人、处事、治国等各个方面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气魄。

  则天称帝后,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这样,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

  对于农业生产,则天也非常重视。她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这样,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据当时统计,永徽时全国户数为380万户,到则天临终的神龙元年,渐增为615万户,几乎增长一倍。仅此一点即可看出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在抗击外来入侵,保护边境安宁,改善相邻各国的关系方面,则天施政时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则天给予坚决的抵御和反击。长寿二年(692年)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之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间,娄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坚持屯田五年,“军粮可支数十年”。武氏的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11小时前

40
可能相似的问题

猜你喜欢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微短问答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19249号 站务邮箱 service@wdace.com